地理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地球的奇妙之旅
引言: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本文设计了一堂以探索地球为主题的地理教育课堂。
一、课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探索和发现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
1. 地球的奇妙之旅介绍(15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美景和奇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地球探索小组活动(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奇观或自然景观进行深入探索。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展板,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理奇观的特点、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
3. 小组讨论和展示(30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探讨地球奇观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4. 地理游戏和竞赛(15分钟)
设计地理知识问答游戏和地理拼图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过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教育对他们的意义和作用。
三、课堂评价与反馈
1. 通过小组展示和交流,评价学生的调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通过地理游戏和竞赛,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和地理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结语:通过这堂以探索地球为主题的地理教育课堂,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地理的兴趣和了解,还能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理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地理实地考察:探索身边的地理奥秘
引言:地理教育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实地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设计了一次以探索身边的地理奥秘为主题的地理实地考察活动。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身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活动步骤
1. 目的地选择和准备(15分钟)
选择一个离学校较近且具有地理特点的目的地,如公园、河流、湖泊等,并准备好相关的考察工具和资料。
2. 实地考察(6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考察一个地理要素,如地貌、气候、植被等。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利用测量仪器和观察工具,记录自己所负责的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变化。
3. 数据整理和分析(30分钟)
小组成员共同整理和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并撰写一份地理报告。报告中包括所考察地理要素的特点、变化趋势、与环境的关系等。
4. 报告展示和讨论(30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地理报告,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深入探讨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15分钟)
让学生回顾整个活动的学习过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实地考察对他们的意义和作用。
三、活动评价与反馈
1. 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数据整理和分析中的实践和地理写作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结语:通过这次以探索身边的地理奥秘为主题的地理实地考察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了解,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地理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理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地理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地理教育的开展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需要提前制定好。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地理教育课
堂教学设计,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六、说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2)读图册P14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
(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
【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师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设计目的:通过识图,要求学生学会读图,读懂图,从图片中获得文字信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作业:完成活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