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推荐3篇】

时间:2017-06-07 05:31: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选取了经典的诗词《桂花雨》作为教材,通过让学生朗读、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培养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桂花雨》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这首诗,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我发现,在阅读环节中,一些学生对于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存在困难,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意境和表达。在讨论环节中,一些学生只是机械地复述诗中的内容,缺乏对于诗歌意义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这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读诗歌。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于诗词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简单介绍了《桂花雨》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吸收和理解并不深入。在讨论环节中,一些学生对于和诗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了解甚少,导致他们对于诗词的理解局限在字面意义上,无法更深层次地解读诗歌的寓意和象征。因此,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作品。

最后,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然而,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这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综上所述,通过对《桂花雨》教学过程的反思,我发现了学生对于诗词理解和欣赏能力的不足、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不足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提高他们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丰富他们的诗词背景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努力,我相信学生对于诗词的兴趣和爱好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三

徒弟上《桂花雨》一课,试讲三次,加上她自己班共上了四次。其中的一个环节,让我不得其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是作者家乡的桂花。
作者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读到这里,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孩子们非常肯定地回答:“杭州的桂花要香。因为书上说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说明它真的是香飘十里。而家乡的桂花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说明他没有达到香飘十里。可见杭州的桂花要香。”
老师抓住时机,“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切都非常顺畅,孩子明白了我们是用鼻子来闻的,而母亲是用情感用心来品味桂花的香味,怪不得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个环节非常成功,因此讨论时也不做修改。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当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有一个孩子大声说“是的”,老师让他说说想法,他说:“在母亲的心里,家乡的桂花就是要香,他们已经有了感情了。”
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是呀,母亲是用感情来品味的,那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孩子依然肯定地说“是的”。
课后,我们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课上到这里似乎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还是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可以的,为孩子的理解呈现一个坡度,因为直接能理解的孩子毕竟不多。就是老师在抛出这个问题时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真如母亲说的那样吗?从课文中去找一找理由。”孩

子的回答竟然还是那么的肯定。
既然这样,我们的设计一定有问题,否则怎么会两个班都是如出一辙呢?本想重新考虑这个环节,但徒弟对自己班似乎很有信心,认为她的班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果她班的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也在思考,文本中清晰地反映出杭州那一处小山上的桂花要香,为什么孩子的回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明显,孩子在揣靡老师,他想的是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他该如何来迎合老师?
这不由得让我感叹,孩子,你想得太多了!
《桂花雨》教学反思【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