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教学策略谈(优秀3篇)

时间:2012-05-09 07:41: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计算教学策略谈 篇一

在小学阶段,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计算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培养兴趣、启发思维、巩固基础、提供实践等方面探讨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首先,培养兴趣是小学计算教学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计算感兴趣,才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的计算题目,如有趣的故事情境、有趣的计算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计算竞赛,设置奖励机制,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启发思维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环节。计算不仅仅是简单的运算过程,更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再次,巩固基础是小学计算教学的关键环节。计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来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如口算练习、作业练习等,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计算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计算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检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最后,提供实践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手段。计算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计算活动,如购物计算、测量计算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的实际应用,如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计算问题,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计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小学计算教学策略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基础和提供实践。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计算教学策略谈 篇二

小学计算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且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计算知识。本文将从情境教学、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和评价反馈等方面探讨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首先,情境教学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使抽象的计算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计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购物情境中进行计算,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实际应用。同时,情境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多元化教学是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实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学软件、多媒体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个性化教学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计算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评价反馈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测验、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计算教学应该采取情境教学、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和评价反馈等策略。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小学计算教学策略谈 篇三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计算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提出要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新的要求影响了课堂。事实是,当前不少学生的计算能力却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分析学生计算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应对策略,以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学生计算能力现状描述:

为真实了解目前六年级学生在计算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学生平时作业中摘录了以下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计算题,并安排了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完成:

(1)347×42(对位问题);958×4.6(连续进位问题);0.9&pide;0.045(小数点位置移动问题);3.66&pide;1.2(商中间有0的问题)、3450&pide;15(商末尾有0的问题);20-2&pide;3(除不尽用分数表示)……。结果全对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不扎实。

(2)一些可灵活运用运算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学生自己想不到,如圆柱体表面积:3.14×52×2+3.14×10×15。不少学生按原来的顺序,计算繁琐,导致错误率相当高,说明学生在计算中缺少主动选择合理方法的能力。

(3)常用分数、小数、百分数需互化后的计算,如:1&pide;1.75,80%×(1-20%)。说明学生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停留于最基本的互换练习中,不会在计算中灵活的取舍。

……

计算中的频频出错,直接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分析原因,寻找策略。

二、原因浅析:

计算教学貌似机械重复,似乎所有的错的都可以归结到“粗心”,所以学生不重视不愿意多练。而老师常为了赶进度,不舍得花时间指导其中的技巧,经常错过了必要的、及时的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停留于原有的水平,难有突破。

此外,教材的编排也有不小的影响。

我校使用的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特整理了十二册教材中关于计算教学的所有安排(表略)。反复学习教材,能体会到它在编排过程中是很注意难点的分散问题。但由于小单元太多,在教学中,常感到没有时间充分的巩固、迁移和应用,就戛然而止,换成一个全新的单元了。

计算教学,不仅要理解其算理,也需要在反复的操练中掌握技巧。它是一条长长的线,从整数到小数、分数,从加、减、乘、除到混合运算,从一般方法到简便运算……哪一环没学好,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三、应对策略:

1.课堂:(1)计算教学也应充分探究,从而发现算理,才能用好算理

课例:分数乘整数 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

【片段1】课始,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促进问题探究

你准备做( )朵,算一算,一共要用多少米绸布?

[问题本身的开放,为计算中的多种情况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解决各种情况,并抽象出具体算法。]

【片段2】课中,有层次的一练再练,追求从“会”到“熟练”的提升

[在巩固练习阶段,前面的练习为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后面的练习则在“会”的基础上,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并逐步达到熟练。计算练习需要一定的量做保障。]

【片段3】课末,巧用游戏,尽显学生的学习所得。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6

[填数游戏是对算理高层次的认识和运用。三道题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包括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各个注意点,其思维要求具有一定的梯度。通过练习,尽显学生的掌握水平。]

(2)谨慎对待“个性”与“多样”的问题

“个性化”伴随新课程而来。教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首次提出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我的教学体会却是要“慎用个性化”。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学生在课前、课后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应该是不同的。课前允许个性,课后要达到普遍认同后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慎用“个性”,为的是养成一种更为严谨的思维习惯。

当然,课堂中出现了多样性,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数学学习需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在纷繁的现象背后,其本质还是唯一的,正所谓“殊途同归”。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但

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不能任由不同的声音的存在,而是要善于合理优化,使学生对计算的认识能真正的拾级而上。

2.平时:提高对计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既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仅停留于“会”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经常的训练,形成技巧,体验乐趣,从而真正提高计算的能力。

(1)对计算要求的合理定位

我们这套教材中并没有提具体的计算要求,但在课标(实验稿)中有这样一张表:

学习内容


速度要求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每分8~10道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


每分2~3道

两位数乘两位数


每分1~2道

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不超过三位数的除法


每分1~2道

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是高于这张表中的数据的。何谓“标准”?我觉得首先是立足教材、标准的要求,但这是底线,对于教育发达地区的我们来说,只能过而不能低于。其次,应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要明确当前学生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以及能达到的具体水平。三是要立足于后续学习的需要,自定一些标准。

(2)用发展的眼光看计算难度

教材对整个计算教学的难度安排是循序渐进的,这点毋庸质疑。但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教材的原型是(a+b)×c=a×c+b×c,本课例题及练习中只涉及整数乘、加的范围,在单元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乘、减的情况,但它在具体的练习中却有着丰富的变化。如上学期期末我市五年级试卷中出现的“5.17×1.53-51.7×0.053”、六年级试卷中出现的“15×+6×-”,由于缺少自主迁移的能力,很多学生做错。这就说明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计算的难度,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时地给已有的知识赋予新鲜的内容,从而不断更新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提高计算能力。

(3)对教材内容的适度“补缺”

现行教材在使用中,常会觉得知识链上缺了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衔接与补充工作。比如求近似数的三种方法,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明确出现了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而“去尾法”、“进一法”,是在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练习中出现过。间隔的时间比较久,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需灵活的选择。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学习材料适度“补缺”,这样才会使学生对计算的认识更趋灵活。

(4)注重验算习惯的培养

教材从二年级下册首次提出了“验算”,也是在该册提出了“估算”要求。“估算”、“验算”都是有效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途径,但很少有学生能做到主动、自觉地估算和验算。这与传统的教学思想有关,也与学生的“赶作业”的习惯有关。教师应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验算方法,用不同的途径来加深对计算的认识,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6)组织竞赛调动学生的计算热情

为了切实引起学生对计算的重视,我校每学期期末都会组织计算专项竞赛。题型丰富,涵盖了本册所应掌握的各种类型,如:口算、笔算、简便计算、换算、……。通过竞赛,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足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促进大面积的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中常会出现的三个问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不管课改如何改,我想,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技巧的计算能力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应一如既往重视计算教学。
小学计算教学策略谈(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