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一
《芦花荡》是一部以芦花荡为背景的优秀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芦花荡中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芦花荡》这部作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芦花荡》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例如,选取主人公与芦花荡的描写片段,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芦花荡的情感和感受。通过亲身体验和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芦花荡》与其他相关的文本进行对比研究。例如,选取古代的诗词作品或者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与《芦花荡》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并提升其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芦花荡》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分析。选取主要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写作,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的方式。通过参与角色扮演和写作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芦花荡》中的情节,进行故事情节的创作与书写。选取故事中的某一段情节,让学生进行延续性的故事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参与故事创作和书写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结构和情节发展的方式,并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总之,《芦花荡》这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我们把《芦花荡》带入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二
《芦花荡》是一部富有情感和启示的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芦花荡中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芦花荡》这部作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芦花荡》中的描写片段,进行写景的教学。选取芦花荡的描写片段,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对芦花荡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写景的教学,学生可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芦花荡》这个情节丰富的故事,进行情节的分析和复述。选取故事中的关键情节,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故事分析能力。通过参与情节分析和复述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构,并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芦花荡》中的主题和寓意,进行主题思考和寓意解读。选取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读,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参与主题思考和寓意解读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并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芦花荡》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物评价和角色扮演。选取主要人物进行角色评价和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的方式。通过参与人物评价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之,《芦花荡》这部作品是一部富有情感和启示的文学作品,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我们把《芦花荡》带入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习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四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走近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习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习,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了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预习形成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吆喝()蹿()提防()仄歪()
飒飒()张皇失措()白洋淀()竹篙()悠闲()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悠闲:
张皇失措:月明风清:
三、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高潮、结局)
四、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作出标记
五有关战争题材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或歌曲,说或唱给大家听听。
【预习困惑】
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
【自主学习】
一、“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多方面,请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因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句式说一段话,写出你心中的“老英雄。
二、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跳读课文,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描写的段落,细细品味,然后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合作展示】
一、深层探究: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请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二、思想交流:作者着力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三、篇小说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环境描写却富有诗情画意,请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