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市》教案【优选3篇】

时间:2014-07-06 04:15: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市》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山市》教案: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 理解《山市》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通过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山市》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山市》;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10分钟)

1. 学生个人默读《山市》;

2. 学生齐读《山市》,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三、分析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学生个人或小组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四、深入理解课文(20分钟)

1.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自然景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深层意义。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1.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通过《山市》,你对自然有了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课后阅读《山市》,思考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2.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山市》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分析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个人或小组讨论,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也得到了激发和加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市》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山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山市》,了解山市的美丽和奇特之处;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山市》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教学准备:

1. 课文《山市》;

2. 学生课本、笔记和作文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学生个人默写上节课学习的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2. 学生相互交流并纠正错误。

二、阅读课文(10分钟)

1. 学生个人默读《山市》;

2. 学生齐读《山市》,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三、分析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学生个人或小组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四、写作练习(20分钟)

1. 学生个人或小组写作练习:以《山市》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出改进意见。

五、展示作品(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和评价;

2. 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

六、总结归纳(5分钟)

1.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通过《山市》,你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有了怎样的提高?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写作体会和体验。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写作练习的修改和完善;

2. 课后阅读相关材料,提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山市》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并通过分析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会了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受。通过写作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培养了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自然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市》教案 篇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市》教案

  《山市》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市》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 睥bi 睨ni 亘gen 莽mang 霄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市》教案【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