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3-02-09 09:21: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一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初一级上册数学教案-整数的加减运算

导入:

在初一的数学学习中,整数的加减运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本节课将教学生们如何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 理解整数的概念,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能够熟练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运用整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例如,存款为正数,欠债为负数。

Step 2 整数的加法运算(15分钟)

1. 讲解整数的加法运算规则,示范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分别计算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Step 3 整数的减法运算(15分钟)

1. 讲解整数的减法运算规则,示范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分别计算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Step 4 运用整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整数加减运算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5 小结与延伸(5分钟)

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一些延伸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

评估与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并在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

初一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初一级上册数学教案-平方根的概念与计算

导入:

平方根是初中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之一。本节课将教学生们平方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通过一些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知识。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熟练计算平方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方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平方根的概念。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它的面积就是x的平方。

Step 2 平方根的概念(10分钟)

1. 讲解平方根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含义;

2. 进行一些实例练习,让学生计算出平方根的值,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Step 3 平方根的计算方法(15分钟)

1. 讲解平方根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近似计算法;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分别计算出平方根的值,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Step 4 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平方根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5 小结与延伸(5分钟)

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一些延伸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

评估与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并在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

初一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

  3.能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准确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抽象符号刻画客观事物的优越性.

  【考纲要求】

  1. 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 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

  【课前导学】

  1.集合的含义: 构成一个集合.

  (1)集合中的元素及其表示: .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 .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i)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或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

  【思考】

构成集合的元素是不是只能是数或点?

  【答】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一般地,自然数集记作________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___,有理数记作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

  3.集合的分类:

  按它的元素个数多少来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有限集;

  (2)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叫做无限集;

  (3)______________ _叫做空集,记为_____________

  4.集合的表示方法:

  (1)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

  (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叫做描述法.

  (3)______ _________叫做文氏图

  【例题讲解】

  例1、 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 高一年级所有高个子的学生;(2)平面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全体;

  (3)所有正三角形的全体; (4)方程 的实数解;(5)不等式 的所有实数解.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由所有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②直线 上点的`集合记作 ;

  ③不等式 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④方程组 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⑤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⑥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记作 .

  例3、已知集合 ,若 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课堂检测】

  1.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①不超过45的正整数;②鲜艳的颜色;③中国的大城市;④绝对值最小的实数;⑤高一(2)班中考500分以上的学生,其中为集合的是____________

  2.已知2a∈A,a2-a∈A,若A含2个元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取全体实数; ②a取除去0以外的所有实数;

  ③a取除去3以外的所有实数;④a取除去0和3以外的所有实数

  3.已知集合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组成的集合

  【教学反思】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的概念理解;

  2.认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3. 熟练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逐渐培养使用数学符号的规范性.

  【考纲要求】

  3. 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4. 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

  【课前导学】

  1.集合 ,则集合 中的元素有 个.

  2.若集合 为无限集,则 .

  3. 已知x2∈{1,0,x},则实数x的值 .

  4. 集合 ,则集合 = .

  【例题讲解】

  例1、 观察

下面三个集合,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1) (2) (3)

  例2、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 ,也可表示为 ,求 .

  例3、已知集合 ,若 ,求 的值.

  【课堂检测】

  1. 用适当符号填空:

  (1) (2)

  2.设 ,集合 ,则 .

  3.将下列集合用列举法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

  §1.2 子集全集补集(1)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2.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渗透问题相对论观点.

  【考纲要求】

  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真子集.

  2.清楚两个集合包含关系的确定,主要靠其元素与集合关系来说明.

  【课前导学】

  1. 子集的概念及记法:

  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则称

  集合 A为集合B的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如右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

  2.子集的性质:① A A ② ③ ,则

  【思考】:

与 能否同时成立?

  【答】

  3.真子集的概念及记法:

  如果 ,并且 ,这时集合 称为集合 的真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4.真子集的性质:

  ① 是任何 的真子集 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真子集具备传递性 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讲解】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1) 若集合 是集合 的子集,则 中的元素都属于 ;

  (2) 若集合 不是集合 的子集,则 中的元素都不属于 ;

  (3) 若集合 是集合 的子集,则 中一定有不属于 的元素;

  (4) 空集没有子集.

  例2.以下六个关系,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1) ;(2) (3) (4) (5) (6)

初一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