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加减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进行综合计算;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
1. 运用加减法进行综合计算;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
2. 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加减法知识,引导学生回忆起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Step 2:讲解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综合计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时间问题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并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Step 3: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列式或心算的方式进行计算,最后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Step 4:讨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练习题的答案,并解释解题思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Step 5: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计算。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6: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加减法的综合应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分数的加法运算;
2. 分数的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分数的加减运算的例子;
2. 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回忆起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Step 2:讲解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解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加减运算的例子,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规则。
Step 3: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找到公共分母、分子的运算等方式进行计算,最后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Step 4:讨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练习题的答案,并解释解题思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Step 5: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加复杂的分数的加减运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计算。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6: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一、引
1、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教具准备: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2) 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