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2-02-06 05:24: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一

引言: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描写泼水节的文章,通过作者对于泼水节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展现了泼水节的欢乐和热闹。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本、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泼水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

a. 学生独立阅读《难忘的泼水节》。

b. 让学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泼水节是在什么时候举行的等等。

c. 分组讨论,学生与同组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生词学习:

a.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给出例句进行操练。

b. 学生通过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归纳总结生词的意思和用法。

c. 学生进行生词的记忆和复习。

4. 口头表达:

a. 学生分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模拟泼水节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b.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5. 课堂总结:

a.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b.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进行泼水节的相关研究,包括泼水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等。

2. 学生可以参加实地考察,亲自体验泼水节的欢乐和热闹。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二

引言: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描写泼水节的文章,通过作者对于泼水节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展现了泼水节的欢乐和热闹。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本、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泼水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

a. 学生独立阅读《难忘的泼水节》。

b. 让学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泼水节是在什么时候举行的等等。

c. 分组讨论,学生与同组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生词学习:

a.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给出例句进行操练。

b. 学生通过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归纳总结生词的意思和用法。

c. 学生进行生词的记忆和复习。

4. 写作训练:

a.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泼水节的文章。

b.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写作。

5. 课堂总结:

a.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b.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进行泼水节的相关研究,包括泼水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三

  【设计理念】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

  课文有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教学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教学目标】

  ⒈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⒉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⒉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⒈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⒈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凤 凰 恩 敲 襟 褂

  咖 啡 踩 端 蘸 寿

  (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

  (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

  (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

  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凤凰 周恩来 恩人 敲打 对襟白褂 衣襟 白大褂

  咖啡 踩伤 端正 顶端 蘸墨水 蘸水笔 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生字加粗或变红)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平相关联。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第二课时

  一.生字巩固,区分多音字。

  1.复习12个会认的字。

  师:大家上节课学的字还会认吗?现在考一考吧!呈现12个生字,再轮流抽读。

  2.学习多音字。

  师:12个生字会读了,现在出四个简单的字来认一认,看会认吗?

  师呈现四个多音字“好、空、乐、盛”,抽生读。(读“好”。若生读“hǎo” 师问:还可以读什么?读“hào”。以相同办法读后三个字。)

  引导学生进行多音字的辨析、组词,注意纠正不当之词及读音。

  [设计意图]识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目标。在各课教学的各个教学时段中,我们都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识字及巩固练习活动。

  二、自主读书,图文联系

  1.师:看来,多音字难不倒大家。不着急,难的来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这样吧,大家抓紧时间读书,读得越熟越好,待会儿就有难题考大家。(生自由读)

  2.出示挂图(课文插图)

  师:大家认真看图,注意图上画的内容,再对照哪些内容是书上有的句子或段落。

  (1)用“──”画出反映图上景物的句子。

  (2)用“∽∽”画出反映图上人物活动的句子。

  (3)用“====”画出图上人物表情或心情的句子。

  (4)把自己画出的部分读给同桌听,看自己勾画的句子正确吗?

  3.生读书交流:课文除了写图上可以看得见的内容外,还有不能直接看到的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三、重点段朗读

  1.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师:人们怎么赶的?

  师引:东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大家会怎么说?“走呀,快走吧,……”

  西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他们会怎样应答,怎样的心情聚拢来?只有这四个村吗?能读出怎么赶来的吗?

  生读:“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2)读第三段全段。师:你们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 左边的同学读,右边的同学听课文想象,再左右交换。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并板书“盛情迎候”)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人们的盛情呢?读一读。

  2.指导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归纳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敲鼓跳舞”、“泼水祝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设计意图]通过对“从四面八方赶来了”的具体情境的再造,丰富了学生对于“赶”来的情境的想象,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朗读的干瘪状况。

  四、再读全文,感悟体验

  1.读课题,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师: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2.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种开放的句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概括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既发展语言,锻炼概括能力,又鼓励个性化的不同理解。

  五、识字巩固,写字练习

  1.观察第三、四排要求会写的字词,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范写。

  3.生写,看谁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把识字任务分解,把书写要求分解,便于各个击破,利于扎扎实实地落实识写任务。

  六、【板书设计】

  11 难忘的泼水节

  盛情迎候

  敲鼓跳舞

  泼水祝福

  [设计意图]1961年的泼水节十分难忘。难忘的是傣族人民盛情迎候周总理的场面,难忘的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敲象脚鼓同跳傣族舞,更难忘的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亲密无间互相泼水互致祝福,因此,板书抓住难忘的几件事情能突出重点,简明地反映课文主要内容。

  【特别建议】

  本课识字量写字量都较大,我们教学时可将任务分解,分在两个课时分别完成;还可以将目标进行分化,对容易者少花时间,把重点放在难认难记的字上。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不要只孤立记单个的生字,而应该尽快地将识记的汉字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认和运用,这才是最有效的识字巩固方式。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四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风、凰、傣、特、咖、啡、端、寿”8个字。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讲读课文,想象当时的快乐场面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7个字。

  2、结合课文观察图画。

  3、理解泼水节和傣族人民热爱周总理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并通过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放大插图或幻灯投影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过泼水节时候的情景。

  板书课题:泼水节

  40年过去了,傣族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个幸福、难忘的时刻。板书“难忘的”。

  二、导人新课

  1、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要多读几遍。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

  (2)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新词。

  凤凰花傣族咖啡色端着

  3、指导正音。

  “瓣”,读“ 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花瓣儿”。

  “因为”的“为”读wei,不读wei 。

  “那天”,“那么”的“那”读na 。

  4、教师范读课文。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6、带着问题自己小声读课文。

  (1)哪—段讲的是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

  (2)哪—段讲的足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同。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提问:傣族人民在什么时候过泼水节? (风凰花开了的时候,泼水节就到了。)

  “火红火红”是什么颜色?什么是“一年—度”?(是像火一样红,很红。一年一度就是一年一次。)

  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傣历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2)指导朗读。

  练习读。指名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提问: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一年—次的盛大节日——泼水节,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2)指导朗读

  要读出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提问: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瓣,铺上“地毯”,江面上划过龙船,天空中放着花炮,人们热情地欢呼着。)

  理解“四面八方”“赶来”“地毯”“驶过”“一条条”“—串串”等词语。

  (2)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快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用自己的活,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投影图片(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的特写)

  (1)提问:周总理怎样来到人群中的,先读出书上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下身穿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理解“对襟白褂”“咖啡色”“水红色”“笑容满面”等词语。

  从什么地方看出周总理特别高兴?先找出书上的句子读读,再说说。(他接过象角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瓣铺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理解“象脚鼓”“地毯”“—起跳舞”等词语。

  (2)指导朗读。

  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接过象脚鼓,敲着鼓点,踩着“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看出人民的总理爱人民。要读出周总理的高兴心情。

  小声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总理穿着什么服装,怎样来到人群中的。

  5、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投影图片(泼水节盛况)

  (1)提问: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先读出书上的句子,再说说。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先读出书上的句子,再说说。

  理解:“银碗”“祝福”“健康长寿”等词语。

  (2)指导朗读。

  要读出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真挚的祝福,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真诚祝愿,仿佛泼水节就在我们跟前呈现。读“健康长寿”要慢些。

  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6、指名读第六至八自然段。

  (1)提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为什么那么开心? (因为今年过节与往年不同,是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过节,心里也特别高兴。)

  “多么幸福”“令人难忘”是什么意思?

  (指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感到亲切,非常幸福。令人难忘是使人忘不了。)

  (2)指导朗读。

  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词“呀、哇、啊”及感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小声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三、练习朗读

  1、指名分段读全文。

  2、齐读全文。

  读的时候,注意读好长句子,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四、总结提问:

  课题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的。)

  五、作业练习

  1、熟读课文。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l2个词语。

  2、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2、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课,激发兴趣。

  ⒈、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到底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新词

  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出示生字。各自拼读。

  注意: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多音字“铺、盛”。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3)识记生字。

  加一加:“泼”、“炮”。

  换一换:“席—度”、“空—穿”。

  减一减:“响—向”

  猜谜语:“死了心”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4)认读长句。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5)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开火车读,互相评价。

  3、整体感知内容。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文讲了()和()一起过()的事。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注意关键笔画。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忘、泼、龙、令”并讲述:

  “忘”:上下右结构,下面稍微宽一点,注意字的结构,上面是个“亡”,不要多写一点。

  “泼”: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为“发”,不要写成“友”多一点。

  “龙”独体字结构,最易写错,别忘了第四笔撇,不能写成“尤”。

  “令”与“今”一点之差,要区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了解了他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2个会认的字,开火车认读。

  2、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3)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1)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2)“特别”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放到句中说一说(非常、十分。)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①展示象脚鼓图片,并介绍。

  ②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

  (2)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

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抓住“地毯”,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②这是一个比喻,生动形象,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③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之多,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

  ④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

  教师介绍资料: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每天他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

  的事情,工非常繁忙。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

  过渡: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到了傣族人民身边,人们怎能不欢呼呢?

  (3)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1、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课本插图)

  品读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图文对照,说说周总理的打扮。用一个词说说周总理脸上的表情。

  (周总理的打扮和傣族人民是一样的;周总理和蔼可亲、笑容满面。)

  (2)指导朗读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感到高兴,他是怎么做的?

  (1)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语句,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指导朗读,指名读,表演朗读。

  (评读:读第一句,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及发自内心的高兴心情,读第二句,感受周总理与人民共舞的美好画面。)

  (四)朗读第五、六自然段,感受热闹场面,体会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1、读第五自然段,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用“——”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1)男生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交流后,出示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

  练习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3)小结方法:借助重点词,就能把当时的场面说清楚。

  (4)说话训练,体会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祝福。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

  (5)男—合作读。

  2、齐读第六自然段,语速稍慢,表达幸福与开心。

  (五)学习第七至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

  1、正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2、体会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幸福、难忘、开心)

  三、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

  2、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3、说说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来到傣族村寨,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盛情欢迎

  11难忘的泼水节敲鼓跳舞

  泼水祝福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资料及了解一些周总理的故事。

  2、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象。

  第一课时

  看录象,谈话道导入新课

  放一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盛况的录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初读,读通课文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教教他)

  再读,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想边读,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3、学习第三段。

  带着问题(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读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2)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

  3)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又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场面读出来吗?

  4、看图,理解第四段。

  1)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插图)谁来说说“今天”总理的打扮?总理脸上的神情怎样?

  2)读第四段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3)看看图上除了周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的?

  5、体会第五段。

  1)老师扮演总理,拿着银碗和柏枝向人们泼酒,为人们祝福。

  2)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3)正因为这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另人难忘的”,有感情的朗读6----8段。

  第二课时

  复习

  1、用开火车、抽读等方式复习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向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另人难忘的。

  课文延伸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估计只有少数学生知道)

  3、老师发补充资料,让学生阅读。

  4、交流阅读体会。

  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自形。

  2)指名学生向大家介绍记字方法。

  3)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

  2、写字。

  1)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老师有重点的进行范写指导。

  3)学生书写,老师巡回指导。

  课后记:

  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首先要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其次要注意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从实际中感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因素,逐步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如要求学生独立发现识字的`难点,并解决难点;提倡求异思维,不强求全班学生按同一方法识记生字,允许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让学生自己设计识字的练习和复习的练习等等。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