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教案【最新3篇】

时间:2012-02-05 03:23: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教案 篇一

标题: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提取精神营养;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点:

1.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取文学作品中的精神营养;

3. 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看一段短视频,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并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三、文学鉴赏(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如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四、写作训练(20分钟)

1. 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我与地坛》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写作指导和修改建议。

3.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价自己的作文。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

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教案 篇二

标题: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提取精神营养;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

1.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取文学作品中的精神营养;

3. 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看一段与自然相关的视频,引发他们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并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三、文学鉴赏(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如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四、写作训练(20分钟)

1. 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我与地坛》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写作指导和修改建议。

3.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价自己的作文。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

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教案 篇三

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

  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与厄运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品读探究

  (一)品析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

  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

  2.“最狂妄年龄”指什么?

  明确:“最狂妄年龄”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

  4.“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5.“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三处。(第一处第3段,第二处第5段,第三处第7段)

  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6.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文中的“六个譬如”。语言特点:新鲜、奇崛而别致。

  7.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与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作者:“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

  8.作者对生与死的新的看法是什么?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过渡衔接:也就是人总归要死的,有生之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诊视生命,顽强生活。生命感悟: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

  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去的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

  (二)品析第二部分:我与母亲的故事

  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明确:她是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她又是一位聪慧和意志坚忍的'母亲。

  2.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明确:“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3.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4.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5.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

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三、小结升华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这两部分从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告诉我们: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了,是融为一体的。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的特点如下: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我与地坛》原文的其余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原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教案【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