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设计目标:
1. 通过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爱和同情心。
2. 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情感和主题。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复印件。
2. 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 阅读理解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为什么小女孩要卖火柴?小女孩是怎样度过最后一夜的?小女孩的梦想是什么?
3. 学生回答问题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Step 3 词汇学习
1. 教师用黑板上的课文中的词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2. 学生跟读词汇,并进行词义解释。
3.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词汇练习。
Step 4 情感体验
1. 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再次引入课文中的情节,让学生感受小女孩的艰辛和梦想。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Step 5 创作表达
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重新创作,可以是改编的故事、诗歌或插图。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享。
Step 6 总结与反思
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回答问题:你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
篇二
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设计目标:
1. 通过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爱和同情心。
2. 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情感和主题。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复印件。
2. 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 阅读理解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为什么小女孩要卖火柴?小女孩是怎样度过最后一夜的?小女孩的梦想是什么?
3. 学生回答问题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Step 3 词汇学习
1. 教师用黑板上的课文中的词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2. 学生跟读词汇,并进行词义解释。
3.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词汇练习。
Step 4 情感体验
1. 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再次引入课文中的情节,让学生感受小女孩的艰辛和梦想。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Step 5 创作表达
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重新创作,可以是改编的故事、诗歌或插图。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享。
Step 6 总结与反思
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回答问题:你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
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篇三
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令你感动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幻想的事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出画面,议出感悟,读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重难点、关键
1、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凄美”的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凄美”的意思。(凄惨而又美丽)
3、教师导读:人们都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说它凄惨,我们能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可是,为什么说它是个美丽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这个问题的一句话。
二、再读,鼓励读文了解幻象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反馈:为什么说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教师追问: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这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4、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最后蜷缩在了墙角里,她太冷,太饿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就是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把她带入了美好的幻象。
三、研读,了解五次幻象的内容
(一)总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女孩幻象的段落。
2、指名反馈: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小女孩的幻象?她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
(一共五次)
(二)研读第一次,指导学法。
1、教师导读:五次的幻象内容各不相同,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
2、指名反馈: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女孩的表情:想想此时的小女孩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幸福、满足)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子。
5、教师:这是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想象到的,这对她来说是这样的美好,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联系该段以及前文反馈:冷,她的小手几乎冻僵了;小脚冻得红一块紫一块;她冻得哆哆嗦嗦,蜷着腿缩成一团)
6、学生边反馈边画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
7、教师小结:小女孩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渴望温暖,哪怕是一根火柴的火焰,她也觉得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这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并不容易。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教师出示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8、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艰难和矛盾。
9、指名反馈:小女孩只是擦燃一根火柴而已,为什么却显得这样艰难和矛盾?
10、教师小结,导读:是呀,火柴是她们一家的救命绳,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就要挨打,更何况是擦燃一根火柴呢!可是这么艰难擦燃的火柴很快就灭了,美丽的幻象也不见了……
(学生读:她刚把脚会伸出去……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1、教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女孩太可怜了;小女孩多么渴望温暖啊;穷人的生活太悲惨了……)
12、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怀着对可怜的小女孩的同情、怜爱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的矛盾、害怕;看见美丽幻想的喜悦、激动;幻象不见了的悲伤、失望。
1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1)找出描述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
(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三)合作学习,迁移学法。
1、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四次幻象。
2、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集体反馈,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幻象,现实
第一次,火炉,冷
第二次,烤鹅,饿
第三次,圣诞树,没有欢乐
第四次,奶奶,没有人爱
第五次,和奶奶一起飞走,寒冷、饥饿、痛苦
4、指名反馈,你们从这四次的幻象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5、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6、教师: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当她擦燃了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教师出示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7、指名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语句的意思的?(学生说一说)
8、教师小结: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这一切只能靠死来实现。真是太悲惨了!我们一起把这一感人的语句读一读。
9、教师:这四次的幻象中还有不少感人的语句,请同学们自己画
一画,读一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
四、探究,深化文本的主题
1、教师: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凉而美丽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是那样的凄美。
2、指名读一读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
3、指名反馈:小女孩又次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上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因为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教师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女孩死前所看到的美丽的东西。可这“幸福”该怎么了解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7、教师:同学们,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8、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天气寒冷,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沉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安徒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的对比,反衬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六、布置作业
1、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2、阅读安徒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