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1-01-08 03:11: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一

标题:探索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3. 培养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灵活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1. 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2. 探索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黑板、粉笔;

3.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提问:加法和减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探究(15分钟)

1. 分发数字卡片给每位学生,让他们在卡片上写上一个两位数的数字;

2. 让学生用这个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3. 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结果,并在黑板上记录;

4.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讲解(10分钟)

1. 将学生的结果整理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2. 讲解:加法和减法是相互关联的,可以通过加法的结果推导出减法的结果;

3. 示范几个例子,并解释推导的过程。

练习(15分钟)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尝试运用加法推导出减法的结果;

3. 游戏时间: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解出题目。

总结(5分钟)

1. 提醒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提问:你觉得加法和减法有什么实际应用?

拓展(5分钟)

1.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两位数与一个一位数的和,你能推导出减法的结果吗?

2. 鼓励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作业布置(2分钟)

1.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2. 提醒学生复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二

标题: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判断是否为三角形;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判断是否为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黑板、粉笔;

3. 三角形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提问: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讲解(10分钟)

1. 使用教学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介绍它们的特征;

2. 讲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任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

3. 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并找出其中的特征。

探究(15分钟)

1. 分发纸张,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你画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3.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判断三角形的方法。

练习(15分钟)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运用判断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解题;

3. 选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总结(5分钟)

1. 提醒学生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哪些三角形?

拓展(5分钟)

1.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鼓励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作业布置(2分钟)

1.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2. 提醒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

  生:蝴蝶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

  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

  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

  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青蛙图片

  你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么判断的?从哪里看两边一模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

  小组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用对折的办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

  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想看看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2=,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8 6 7 1 7 9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4 9 2 1 6 5

  + 4 4 +3 9 + 3 5

  8 3 6 1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 4 7 3 2

  + 6 9 + 9 + 2 8 + 6 +

  9 4 8 6 6 0 5 5 9 9

  教学反思:

  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数位对不齐,进位之后忘记向十位进一位了。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