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11-01-09 08:25: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四季》教案 篇一

四季是自然界中永恒的律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教案以“四季”为主题,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1. 四季的概念和特点。

2. 不同季节的气候、天气和景色。

3. 四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

1. 观察四季变化:组织学生每个季节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和记录天气、气温、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

2. 绘制四季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四季景色,绘制描绘不同季节的画作。

3. 比较季节:学生分组,比较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形成小组报告和展示。

4. 制作季节手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四季变化,制作季节手册,包括气候、天气、植物和动物的特点等。

5. 季节游戏:设计季节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记录表。

2. 学生的四季画和季节手册。

3. 学生的小组报告和展示。

4. 学生在季节游戏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观察和感知身边的四季变化,并记录下来。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提倡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四季的变化和特点,还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展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与四季共同成长。

《四季》教案 篇二

四季是自然界的律动,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以“四季”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四季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四季的概念和特点。

2. 不同季节的气候、天气和景色。

3. 四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

1. 四季图书分享:学生自主选择与四季相关的图书,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

2. 四季诗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和观察,创作诗歌,并进行朗诵和展示。

3. 野外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天气、气温、植物和动物的变化。

4. 季节摄影比赛: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四季景色,进行摄影创作,并进行评选和展示。

5. 季节剧场:学生自主组织编写和表演与四季相关的小剧场。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图书分享和讨论。

2.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朗诵。

3.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摄影作品。

4. 学生的剧场表演和评价。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观察和感知四季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诗歌创作、摄影比赛和剧场表演等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更加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季》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与学的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是夕阳落霞,青松立峭崖,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有人说,生命是初生时的幼稚,少年时的纯真,青年时的朝气,中年人的稳健,老年人的睿智。生命是什么,千百个人有千百种不同的答案。著名女作家张洁说,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确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设计思想:以散文化的语言深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作者简介

  张洁,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设计思想: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适时向学生推荐作者的有关作品,拓展课堂容量。)

  3、本节课分四个环节:

  、走进四季:(温故知新)

  A、文章开始说“生命如四季”,那么春、夏、秋、冬各用来比喻人生的那些时期?有什么特点?

  明确: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概括作者所说的人生四季的特点?

  明确:春——少年时期;播种,劳作

  夏——青年时期;耕耘,浇灌

  秋——中年时期;付出,收获

  冬——老年时期。品味,反思

  B、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设计思想: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内涵,有助于下面体验活动的开展。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用四季比喻人生的四个阶段。学生首先要明确四季与人生四个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浅层次的问题却也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通过关键语句的查找和理解来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用简要的文字概括出来,考察学生理解概括的能力。这是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品味四季:(文本研读)

  A、学完全文后,学生自由发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对个体的启示。

  教师总结:人生重在过程,重在经历,失败也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失败,成功还有何意义?只要认真地努力过,付出过,无愧于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的过程,走好属于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设计思想:体验性学习的关键是体验和反思,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体验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

  B、学完本文你又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呢?请仿照泰戈尔的诗句用这样的句式把你对生命的理解写出来:

  人生之春当如

  人生之夏当如

  人生之秋当如

  人生之冬当如

  预设答案有:人生如梦;人生如戏(或***);人生如酒(或茶、或咖啡加糖);人生如逆旅(或生命的过程像旅行);人生如河;人生如船;人生如树;……

  (交流)

  (设计思想:这一环节是从课本里面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走进自己的人生,把目光从书本投向生活,投向未来。泰戈尔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是很深刻的,他的语言是很精彩凝练的。用泰戈尔的诗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他们适时的规划人生。并且用诗歌的形式仿写出来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诗意的人生。)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人生四季的春天,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将怎样度过?请同学们写一篇练笔,结合课堂体验活动,谈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思想:进一步内化活动成果,并落实到文字上,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机补充。)

  七、板书设计

  我的四季(我的一生)

  春播---少年时期;播种,劳作

  夏耘---青年时期;耕耘,浇灌,自强不息

  秋收---中年时期;付出,收获

  冬藏---老年时期。品味,反思,检点、记录

《四季》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学习“讠、虫、”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四季的一些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播放四季景物——拟人化的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的。)

  2.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师:它们呀,给美丽的大自然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课文生字,多读几遍。

  (2)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3)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把它读通顺。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把你不理解的问题解决。

  3.反馈。

  (1)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了什么?

  (2)提出难点,全班交流解决。

  三、朗读诗歌,识记生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2.老师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四”“是”“天”三个生字。

  3.学生练习,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老师随机抽取,让学生开火车读出卡片上的生字。

  2.师:火车顺利到站,让我们一起接着去领略四季的美景吧!

  二、学习第一小节

  1.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按(读,说,问,读,演)的方法学习第一节。

  (1)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小节。

  (2)说:从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些什么?能和同学们说说吗?(草芽尖尖)

  2.师:(看图)青青的小草刚冒出地面,很尖很嫩。所以我们可以把“尖尖”读得轻一点,细一些。(出示课文)范读,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3.师:读了这一节,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老师可适时点拨)

  4.师:草芽对小鸟说了些什么?(“我是春天。”)

  5.师:草芽跟小鸟都不会说话,为什么作者都用“说”字呢?(学生互相讨论,明确作者把草芽当作人,当作小朋友来写了,这样我们读起来的时候很有趣,很高兴。)

  6.指导朗读,师拓展小结:春天里小草悄悄探出了头,露出尖尖的小芽,传达出春的讯息,它就是春的使者。聪明的你发现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呢?(指名学生说,师相机出示图片。)

  三、学习第二至四小节

  1.师:嗯,刚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小节的吧,首先我们是先读一读这一小节,然后怎样啊?然后说一说在读了这一节后我们知道了些什么?接下来再问一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再带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同学们,一年中除了春天,还有哪几个季节呢?

  2.师:现在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多读几次,然后同桌之间相互用上面这种方法来交流一下,看哪一组小伙伴交流得最投入,好吗?

  3.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至四小节(方法如第一小节)

  四、拓展练习

  1.欣赏四季景色。(逐一出示四季的图画,指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式说一说)

  2.师:各种美丽的景物组成了美丽的一年四季。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小画笔把这四个季节画下来,你看老师这里就有一幅画,也是一位小朋友画出来的。

  3.让学生自由画画,鼓励学生给画涂色。

  [教学板书]

  4四季

  春天:草芽夏天:荷叶

  秋天:谷穗冬天:雪人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依次呈现美丽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图、有声、有色的教学场景。同时引导他们边看图边交流感受:“春天,小草芽是什么样的?”“你为什么最喜欢冬天?”学生在看和说的过程中,对四季有了更深的认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四季》教案 篇五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的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它是课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鉴赏重点,放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研读文章,感受文章画面美,搜寻作者赋“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会鉴赏。

  2、品读美句,体会作者笔下赋“雨”的娴熟技能, 品味本文诗化了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

  3、阅读比较,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抒发“雨”情。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

  4、通过作者对四的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教学设想

  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实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这种散文的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教学通过赏析语言和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笔者尝试将同类型的三篇文章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这个类型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提高。三篇文章分别是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

  (一)教学重点

  感受画面,描述画面。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界的自然美、内在美,并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设计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自读法:将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学生诵读与教师范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通过诵读、赏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探究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三篇文章对比分析,并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读通、读懂、读透、读活课文。分别阅读本节(重点放在第一篇)三篇课文,注意语言特色,比较画面的层次描述。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展示课件。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三)导入新课

  导语:先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放《三月里的小雨》片段 。今天,天气晴朗。在我们大西北的夏天,只有7、8月份才能下几场小雨或中雨,如果偶尔下一场大雨,那是一种奢侈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本文的学习,领略一下南国四季的雨,它们是多么清新,多么缠绵,多么亲切呀!是的,在不同的四季,雨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特征吧!

  (四)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五)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1、配乐朗读课文,教师范读2—5段,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并简洁叙述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段)

  3、找学生读课文。(可为学生配乐。在学生读中反复提示感情的处理。师出示相应的语句,提示学生注意生字。)

  ①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②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③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

  ④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⑤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⑥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六)欣赏画面(读懂课文)

  1、导语:鉴赏散文的美可从三方面进行:即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雨中的画面。

  2、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朗读中读到的佳句让学生齐读。)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端庄、沉思)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3、刚才大家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依据文意,言之有理即可,由生归纳)

  板书 :

  春雨: 美丽、娇媚

  夏雨: 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 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5、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七)延伸迁移

  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读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与梁遇春的《春雨》,比较一下与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在艺术手法,感情的表达上有那些异同?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所熟知的作家还有那些?

  (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篇目,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八)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同一时间聆听到了四季的雨声,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亲身领略了散文的赏析方法。其实我觉得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再声淅沥,盖增愁思结半语,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的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生命太有意义,太有价值。

  (九)作业布置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本地区绵绵秋雨的情景,不少于400字。

《四季》教案 篇六

  设计说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写景文章的学习,强调:重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那就要通过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来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本设计依题导入,抓住“四季”和“美”两个关键词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通过了解作者,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通过研读感悟,感受作品语言的温度;通过情境感染,引领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读写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阅读描写四季美景的文章或同龄人的习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题目,破题引入

  1、(板书“四季”)激趣:你想到了什么?(春夏秋冬,大自然,雨雪霜雾……)

  (板书“之美”)此时你又想到了什么样的情境?(春天美得生机盎然,夏天美得郁郁葱葱,秋天美得天高云淡,冬天美得银装素裹……)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猜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课件出示作者清少纳言的资料,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质疑:这是一位怎样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语言有什么特色?

  设计意图:从文章题目入手,由“四季”到“之美”逐渐构建清晰的自然景色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想象画面和依题猜想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紧围绕文章内容,使学生经历语言重组的简单实践运用,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文学习方法。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留心生字,用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1)第一组:“凛、冽、逸”。要求:读准字音,借助生字带出词语,初步理解字义。(“凛冽”是刺骨地寒冷的意思,所以部首是两点水旁。“逸”别忘写“兔”的点。)

  (2)第二组:“黎、晕、漆、幕、愈、旷、怡、逸、免。”要求:从易错字形、多音字、形近字等方面汇报自学收获。

  ①“晕”是多音字,“光晕、月晕、红晕”中“晕”都读四声,“晕倒、晕厥、晕头转向”中“晕”都读一声。

  ②下列生字可以用形近字对比法识记字形:

  幕——慕,愈——愚,怡——抬,免——兔。

  (3)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字形的书写。

  ①本课上下结构的几个字,都要把各部件写得扁一些,避免整体拉长。如:黎、晕、幕、愈。

  ②“黎”的下部和“漆”的右下部不是“水”。

  ③“逸”要先写“兔”,后写“辶”。

  3、小组合作,生字回文。

  (1)教师出示生词学习卡,小组内认读、抢读、比赛读、领读。

  (2)以小组的形式分段朗读课文。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词语练习说话。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提示学生关注字词的不同方面,拓宽学习方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从而夯实字词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哪句话最能体现本段主要内容,用“____”画出。

  (2)组内交流读书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相机出示每段的首句,即中心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味。

  (3)教师引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四季之美:

  ①“春天最美是黎明。”美在哪里?——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

  ②“夏天最美是夜晚。”什么最美?——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

  ③“秋天最美是黄昏。”看到什么?——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

  ④“冬天最美是早晨。”一起感受。——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

  (4)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

  (5)小结: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把四季之美描绘得如同一幅幅风景画,又不失动感之美。品读课文,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中,这是我们学习阅读的好方法!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可引导学生男女生引读,男生读中心句,女生补充后半部分。

  (1)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让语言具有画面感的呢?

  预设:

  每个季节用一句话带入,又抓住一个时间,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有被染红的彩云等静景,也有飞舞的萤火虫、比翼的大雁和归窠的乌鸦等动景。有动有静,体现出了大自然中的四季之美。

  (2)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鼓励背诵。

  3、抄写优美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之美;通过“反复诵读,抄写句子”来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时刻提醒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多种方法。

  四、拓展质疑,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针对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主解决。

  3、搜集描写四季的诗句。

  设计意图:触摸语言的温度是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逐步达成的目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选择地背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再通过质疑引起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思考,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题,自然带入

  1、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2、学生齐读课题,结合所学谈谈自己见过怎样的四季之美。

  3、导入:我们知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研读课题,抓住关键词分析,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的题目中的哪个词值得我们探究?

  预设:“美”。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美吧。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课时所学,初步感受作品语言的优美特色,为本课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文本,感悟“美”

  1、抓“四季”,明顺序,学以致用。

  (1)从课题中的“四季”一词,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

  ①“四季”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②“四季”一词还暗示了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时间顺序。

  (2)过渡:对,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其实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都藏在文章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3)课件依次出示段首句:“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引导学生静静地读,看看这是一种怎样的构段方式。(什么季节最美是什么时候。)

  ①引导学生集体轻读这几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

  几个句子都有相同的部分——最美。前一个词是表示季节的词,后面都有表示一天中的时间的词。

  ②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四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交流发现有什么作用。

  预设:

  都在自然段开头,且是中心句,能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③小结:像这样的既是段首句,又是中心句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总领句(总起句)。很多文章中都有这样的句子,这么多作者喜欢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鲜明。

  (4)课件出示: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四时》——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①学生自由读,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主要运用刚刚学过的写法来说。(春天最美的是水,夏天最美的是峰,秋天最美的是晖,冬天最美的是岭和松。)

  ②鼓励同学们试试,能不能把课文中的中心句换一种说法。

  重点从“云、萤、鸟、火”四种景物上体会四季的情趣。

  2、究“情趣”,悟意境,读中升华。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并且根据自己的读书收获填写手中的阅读卡片。在小组内和同学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2)生读书交流,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情趣?从哪句话、哪个词中体会到了这种情趣?

  ①抓住天空与云彩的颜色体会这是一种柔和安静之美——静态美。(板书:云)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②抓住流萤体会在夏夜里流萤飞舞的美丽情景。(板书:萤)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夏季多雨,引导学生想象:下雨时有什么景观或乐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夏之情趣。(配乐)学生听后自主朗读第2自然段。

  ③抓住鸟儿体会秋天黄昏时的动态美。(板书:鸟)

  引导学生从归鸦和雁群及风响虫鸣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男生读,读出悠闲;女生读,读出和谐;齐读,读出情趣。

  ④抓住“火”体会冬天与众不同的闲逸与和谐的情趣。(板书:火)

  结合“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理解生活中洋溢着暖暖的温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闲适与惬意。

  设计意图:从“四季”和“情趣”入手,真正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中感悟到文章的语言优美与精妙,教学思路与学习思路清晰明了。

  三、深入研读,提炼写法

  1、过渡:作者之所以能感受这些情趣,是因为她内心有爱,爱生活、爱自然、爱生命。(板书: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板书,你发现了作者注重对景物哪两方面的描写?(静态和动态)

  3、小结:写景的文章,抓住动态景物与静态景物进行描写,可以使文章充满情调而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使用。引导学生总结写法,鼓励学以致用,培养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在体会情趣之后提炼动静结合的写法,更容易让学生自主发现和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有助于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2、教师点拨写作方法:段首句做中心句,采用“总—分”结构,描写一个季节的情趣。最好抓住这个季节的动态与静态进行细致描写。(板书:动静结合)

  3、结合课后选做题进行读写训练。

  4、学生小组内练习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柔和,夏夜的迷人,秋日的悠然,冬季的温馨都是那样的细腻真挚。细细品味,这份溢于言表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感染了你,感动了我。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去享受自然的馈赠,享受生活的情趣吧!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练笔,既是对情感的陶冶,更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

  教学反思

  好的教学课堂,应该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训练场。本设计以“四季之美”提纲挈领,抓住“四季”解读文本的叙述顺序;抓住“美”品悟文本语言的魅力。显然,重点在于后者。

  第一,通过找中心句,抓住每一个自然段第一句话来发现四季之美,美在何时。借助陶渊明古诗《四时》引领学生发现、学习、运用“四时”进行中心句改写,从而在文章结构上牢牢把握其特点,使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第二,抓景物,重情趣,个性读。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每一种景物的情趣,通过想象画面、欣赏图片、诵读文本触摸语言的温度、拓展语言的宽度、感悟语言的深度。

  第三,以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为训练点,在阅读中提高检索能力。文本中写景的语言有动态有静态,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学活动,指导朗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辨识能力。

《四季》教案(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