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 篇一
主题:中国古代的文明起源
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能够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朝代。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包括黄河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以及其他地区的文明。
2. 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3. 讲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农业技术、工艺制造、艺术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传承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具体影响,并用例子进行说明。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并写一篇作文,谈谈他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2.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古代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对古代文明的进一步思考。
初一历史教案 篇二
主题:古代科技的发展
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并能够分析古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
2. 学生能够分析古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古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难点:古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古代科技的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军事技术、医药等方面的进步和创新。
2. 分析古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科技对社会的具体影响,并用例子进行说明。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进一步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并写一篇作文,谈谈他们对古代科技的理解和对现代科技的思考。
2.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古代科技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2.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对古代科技的进一步思考。
初一历史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后练习:做《历史学习指导》(第3课)
初一历史教案 篇五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学生做“课课练”习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初一历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黄河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课]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堂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学案
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总结
[小结]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1课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学习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2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量
(一)、复习与提问
(二)、学习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
3介绍、分析、提问三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
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提问: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积极发言
比较回答
阅读思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5分钟
作业: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设计: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1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