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16-02-02 01:14: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登高》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登高》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来解读诗歌;

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内容:

1. 诗歌背景介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登高》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杜甫以及创作诗歌的动机和情感。

2.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修辞手法等要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意义和寓意。

3. 阅读策略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来解读诗歌,如预测、推测、联系背景知识等,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分析能力。

4. 表达和分享: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学活动:

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诗歌解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修辞手法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阅读策略指导活动: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来解读诗歌,如预测、推测、联系背景知识等。

4. 学生表达和分享活动: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

2. 评估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等形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运用情况。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来表达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登高》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登高》写作教学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写作技巧和策略来写一篇关于《登高》的文章;

2.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来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

1. 写作技巧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和策略,如描写、比喻、对比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登高》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2. 写作过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过程,从构思、组织到修改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语言表达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如用比喻、形容词等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

4. 互评和修改: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

1. 写作技巧指导活动: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和策略,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来写作。

2. 写作过程指导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过程,从构思、组织到修改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语言表达指导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如用比喻、形容词等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

4. 互评和修改活动: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

1.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和修改,评估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

1. 继续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深入思考和理解其他诗歌作品;

2. 鼓励学生参与写作比赛和作文发表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信心;

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分享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登高》教案 篇三

  一、导入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登高》教案 篇四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登高》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现在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附板书: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锦瑟

  李商隐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登高》教案 篇六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

  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

  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

  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杜甫

  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杜甫

  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非

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们今天就通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

  二、整体感知

  听名家朗诵。

  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己写诗的要求非常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

  《登高》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极致。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七言律诗的体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韵外,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作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杜甫这首诗符合要求吗?

  太符合了。不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句对得极其严格工整,还有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对偶,像“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且从写景来看,一写天,一写地,这也是一种“对”,像这样的诗就是把对仗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板滞之感,非常地流畅自然,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

  从写诗的技巧上来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称得上是“诗圣”,写诗的圣手。

  引申: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从总体的结构上看,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意象营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找出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这些一项构成一幅宏阔的长江秋景图。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笼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悲凉

  哪个字是关键?——“哀”,猿啸声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厉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凉呢?不是。这两句一句写天,一句写地,推开一个异常广阔的视域。由于境界开阔,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浓郁的萧瑟悲凉变成一种悲壮,这说明杜甫写景是大手笔,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很刚劲,这也是诗圣本色。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象:落木、长江

  “落木”给人一种生命凋零的感觉,杜甫在写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颓。

  “萧萧”、“滚滚”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窸窣之声,如见长江的波涛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宏大、苍凉、悲壮、指向无限的意境。

  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首联14字中包含6种意象,意象密集,节奏急峭,而随之而来的颔联却只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这一密一疏,既显示了句法的变化,又为第三联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这里我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以及宇宙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整个空间,“宙”就是整个时间,“宇宙”就是整个时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时空对”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时空对就是时间与空间相对组成一联。杜甫惯用时间与空间来组织对仗,《登高》表现得最为明显。颔联上句写无边落木,是写空间的,下句写不尽长江,看似也是写空间,实际上这句诗中包含的是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时间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了人面对“无限”时所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此真可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举例: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难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达他的宇宙意识。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杜诗整体上境界广阔,内涵深远。

  三、体悟情感

  一二联是寓情于景,三四两联则是直抒胸臆。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也是在前两联营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发的深沉复杂之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一联是明显的“时空对”,上句以“万里”显空阔,写流落天涯之远,下句用“百年”尽一生,写暮年身体多病。“万里”、“百年”都是写自己面对“无限”的无奈与痛楚,饱含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

  万里——远离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无定;

  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多病;

  独登台——羁旅孤独。

  此联还隐含着两个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马相如。

  一联14字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沉郁而深广,确是写情圣手,梁启超没有夸张。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进一步感叹世事艰难,为国事忧心过计,同时慨叹自己的贫病不得志,甚至连借酒浇愁也不能够,更增一层愁苦、无奈与悲凉。

  大家由这联诗再回过头去看看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张杜甫像,静静地体会体会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总结

  读懂一首诗是不容易的,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尤其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的内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讲,只要你理解了他,走进了他,他就会开阔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诗歌、领会诗圣情怀的道理。

  古人讲: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体到《登高》这首诗:

  高——时空相对、胸怀宇宙

  大——取象宏伟、境界空阔

  深——感受丰富、情感深沉

  写出《登高》这样登峰造极的诗歌的诗人,我当然要尊称他为“诗圣”、“情圣”。

《登高》教案【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