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教案 篇一
标题:培养幼儿不跟陌生人走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不跟陌生人走、培养、幼儿、意识、能力
引言:幼儿不跟陌生人走的意识和能力是保护幼儿安全的重要一环。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对陌生人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应对陌生人的接触和潜在危险。本教案将介绍一些有效方法和活动,帮助小班幼儿培养不跟陌生人走的意识和能力。
一、目标:
1. 培养幼儿对陌生人的辨别能力。
2.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幼儿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学习认识身边的亲人和熟悉的人。
2. 学习认识陌生人的特征和举止。
3. 培养幼儿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
三、教学活动:
1. 家庭作业: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讨论,认识家庭成员的特征和举止,以及特殊标识(例如家庭成员的声音、外貌特征、名字等),并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份家庭成员的“认证证书”。
2. 幼儿园活动:通过图片、故事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陌生人特征和举止,例如陌生人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幼儿应该怎样反应等。
3. 角色扮演: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陌生人接触情境,引导幼儿正确应对。同时,教师还可以表演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让幼儿发现并讨论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4. 游戏活动:组织幼儿进行一些游戏,例如“找亲人”游戏,要求幼儿在一群陌生人中找到自己的家人,通过这种游戏加深幼儿对亲人特征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5. 口头训练: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口头训练,例如教会幼儿说出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和家长的联系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四、教学评估:
1. 观察幼儿在游戏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看是否能正确应对陌生人接触情境。
2. 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对陌生人的认知和应对情况。
3. 进行口头测试,测试幼儿是否能够说出自己的基本信息。
五、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组织幼儿参观警察局或消防站等地方,让幼儿亲身感受到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到幼儿园进行讲座,给幼儿和家长普及一些有关安全的知识和技巧。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不跟陌生人走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能够引导家长一同参与,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通过家园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安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作者:教育工作者)
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教案 篇二
标题:如何帮助幼儿培养不跟陌生人走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幼儿、不跟陌生人走、意识、能力、培养
引言:幼儿不跟陌生人走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保护幼儿的安全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培养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在不跟陌生人走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一、从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1.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注意自己的安全,例如过马路时要牵着大人的手,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礼物等。通过这些小事情的教育,让幼儿逐渐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
2. 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例如不单独离开家长或老师,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邀请等,让幼儿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二、教育幼儿认识身边的亲人和熟悉的人
1. 通过图片、故事和视频等媒体,向幼儿介绍家庭成员和熟悉的人,让幼儿能够认识他们的特征和举止。
2. 利用亲子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份“亲人相册”,把家庭成员的照片贴在相册上,让幼儿能够随时回顾和认识自己的亲人。
三、教育幼儿认识陌生人的特征和举止
1. 利用图片、故事和角色扮演等教具,向幼儿介绍陌生人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幼儿能够辨别陌生人的特征和举止。
2. 引导幼儿发现陌生人的一些特征和行为,例如不熟悉的面孔、不符合常规的举止等。
四、教育幼儿正确应对陌生人接触的方式
1. 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模拟陌生人接触情境,教育幼儿正确应对。同时,也可以表演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让幼儿发现并讨论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2. 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例如“找亲人”游戏,要求幼儿在一群陌生人中找到自己的家人,通过这种游戏加深幼儿对亲人特征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五、与家长合作,加强家庭教育
1. 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 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例如举办安全教育讲座,让家长了解一些有关安全的知识和技巧。
结语:通过以上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培养不跟陌生人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通过教育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环境。
(作者:教育工作者)
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教案 篇三
活动目的
1、知道不能随意离开老师或家长,不能跟陌生人走。
2、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叔叔或阿姨扮演陌生人,并与之设置好情境。
2、巧克力·玩具等。
活动过程
1、讲故事《小华和陌生人》。
2、根据故事内容,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1)小华为什么没有跟陌生人走?
(2)小华是怎么说的?
3、情景练习。学习对付陌生人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情景一: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了,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老师提示:你认不认识她?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跟她走?小朋友都来想一想:××应该对这位阿姨说什么?(让幼儿练习:对不起,我不能跟你走,我还是等妈妈来接我。
情景二:小朋友们正在草地上做游戏,一位陌生的叔叔走过来,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真可爱,叔叔给你吃巧克力,我带你去玩吧。”
老师提示1: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
老师提示2:能不能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为什么不能吃?集体练习一些委婉而礼貌的谢绝语。
4、结束:教育幼儿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也应该有礼貌。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境。
2、巧克力、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讲故事《小猴子和陌生人》
故事大意:一天,小猴子和妈妈去公园玩,幼儿学习网小猴子特别高兴,一个陌生人走到它面前,说带它去买火车侠,小猴子就跟着陌生人走了。结果陌生人把小猴子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小猴子再也回不了家了,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2、组织幼儿讨论
(1)小猴子跟谁走了?
(2)什么是陌生人?
(3)它怎么会跟陌生人走的呢?
(4)结果怎样了?
(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
(6)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小结:陌生人里有一些是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孩,把小孩拐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3、情境练习:学习一些应对陌生人的方法
情境一: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来,对某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了,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教师提示:
(1)你认不认识她?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XX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让幼儿练习)
情境二:表演“不上陌生人的当”。
教师提示: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为什么不能?陌生人说带你去好玩的地方能不能去?
4、活动结束。提醒幼儿在外不要离开集体或成人单独活动,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信他们的话。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教案 篇五
设计思路
新人园幼儿,总是缠着教师要找妈妈。尤其是晚上离园时,每位家长都急切地想第一个接到自己的宝宝,有的家庭是多名成员同时来接。有的家庭则是今天爸爸妈妈接,明天爷爷奶奶接,后天又是叔叔阿姨接。众多家长陌生的面孔.给教师接待离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在晚离园环节中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为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取设置情境的方法,让幼儿在其中获得亲身体验,并逐渐促使孩子产生自觉的自护行为,养成良好的离园常规习惯。于是,便有了《不跟陌生人走》的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模拟体验离园情景,知道老师叫到名字,再站起有礼貌地离班。
活动准备:
一位陌生人由其他班教师扮演,零食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体验:陌生人走进班里来接小朋友
陌生人:我接毛毛和东东。
这两名小朋友坐着不动,只是怀疑地看着陌生人。
陌生人:我是你们妈妈的同事,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跟我走吧,我把好吃的都分给你们,好吗?(陌生人拿出几个包装漂亮的巧克力、薯片等食品)这时。毛毛和东东看到食物后马上站起来,走向陌生人。又有四五个小朋友也跟着走向陌生人,还有的小朋友伸手要陌生人手里的食品。
陌生人:还有谁想跟我们一起走?我们还要去游乐场玩呢!(又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跟随陌生人往外走。)
教师:(拦住)你们干什么去啊?你们认识她吗?
幼儿摇摇头。
教师:这位阿姨,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妈妈叫什么名字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家住在哪里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这位阿姨不认识你们的妈妈,不知道你们的家住在哪里,你们还能跟她走吗?
幼儿:不能(小朋友们纷纷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2.提问引导
教师:为什么不能跟她走呢?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妈妈。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家。
幼儿:我妈妈说:坏人会把小孩卖到农村,不让回家。
教师:阿姨要是给你们糖吃,你跟她走吗?
幼儿:不走。
幼儿:好吃的里可能有毒药。
教师:阿姨带你们去游乐场玩,你去吗?
幼儿:不去。
3.小结
教师: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陌生人来接时,小朋友千万不要跟他走。如果陌生人拿出好吃的。要带我们去游乐场玩儿,我们也不要跟着走,我们要等谁来接才走呢?
幼儿:等爸爸妈妈来接。
教师:对!只有等到爸爸妈妈或家里人来接才能走。爸爸妈妈没来的时候不要着急,要跟老师在一起。如果爸爸妈妈们都来接时,你们也不要着急,要等老师看到你的爸爸妈妈后,叫到你的名字才能离开座位去找爸爸妈妈。
4、教师自然引出儿歌《妈妈没来我不急》,引导幼儿一起朗诵。
5、幼儿模拟体验离园情景。等教师念叨小朋友的名字后才能站起来离开座位,自然走到院子里游戏。活动自然结束。
附儿歌:
《妈妈没来我不急》
幼儿园,门儿开.
爸爸妈妈都接来。
毛毛妈妈没有来.
急得毛毛哭起来。
陌生人,走过来.
千万不要去理睬。
别乱跑,慢等待.
爸爸妈妈一定来。
点评
新小班刚刚入园,幼儿哭闹、家长焦虑的现象,加重了早来园、晚离园环节的工作难度。虽说教师对于这两大环节的工作早有心理准备,
但在应对的过程中确也感到紧张和不安,生怕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我园一直注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非常强。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们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幼儿园实行了接送卡制度,每张接送卡上都有幼儿及家人的合影,家长持接送卡来接幼儿,教师依卡了解持卡人是否是孩子的家人.确认后方可让家长接走,及时有效地缓解了教师对孩子家长还不太熟悉的状况。其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试图通过活动来提升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本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注重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情景设置法,具体形象地创设了真实情景,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跟陌生人走的危害,使幼儿获得了有益的生活经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整个活动自然化、生活化,提升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能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离园常规。
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请二个幼儿不熟悉的老师分别扮演“陌生人”“警察”
2.玩具手机一个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1.教师在室外幼儿看不见处观察,“陌生人”走进教室,陌生人:“小朋友,你们老师在吗?”然后分别走到几个幼儿面前说:“我带你去找妈妈好吗?”(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反应,当“陌生人”准备带幼儿走时,走进教室。)2.教师:“×××,你认识这个阿姨吗?”
3.继续表演情境:“陌生人”见教师来了,想逃。教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她吧?请问你是谁?”
陌生人:“我……我……”
4.教师用“手机”拨打“110“警察同志,我们这里来了个陌生人,要带走孩子,请你们赶快来”。
5.警察出现,带走了“陌生人”,“请你到警察局走一趟”。
(二)谈话,了解不能跟陌生人走。
1.刚才来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呀?
2.什么是陌生人呢?
3.能不能跟陌生人走?为什么?
4.陌生人要带你们走,你们应该怎么办?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游戏“陌生人来了”,老师或幼儿扮演“陌生人”进行游戏,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巩固简单的自我保护办法。
2.家园共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不要随便开门,不随便让幼儿不熟悉的人去幼儿园接孩子;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保护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