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通用6篇】

时间:2014-09-01 02:44: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七月的天山》是一部著名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它生动地再现了新疆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新疆地区的历史背景、抗日斗争的艰苦和英勇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1. 理解《七月的天山》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分析电影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斗争的意义;

3. 掌握电影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讨论并表达对电影中人物和事件的观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铺垫,介绍《七月的天山》电影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影(30分钟)

将电影《七月的天山》分段播放,每段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讨论,确认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 分析讨论(15分钟)

对电影中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斗争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和总结。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如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有何不同?电影中的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

4. 词汇和表达练习(15分钟)

整理并讲解电影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可以通过填空、翻译等形式进行练习。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

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表达对电影中人物和事件的观点。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七月的天山》电影的观后感,或者根据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创作。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七月的天山》,并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七月的天山》是一部以新疆地区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通过展现那段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以《七月的天山》为主题,通过观影、讨论和练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电影并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1. 理解《七月的天山》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分析电影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斗争的意义;

3. 掌握电影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讨论并表达对电影中人物和事件的观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电影《七月的天山》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观影的主动性。

2. 观影(30分钟)

将《七月的天山》电影分段播放,每段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讨论,确认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 分析讨论(15分钟)

对电影中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斗争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和总结。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如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有何不同?电影中的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

4. 词汇和表达练习(15分钟)

整理并讲解电影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可以通过填空、翻译等形式进行练习。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

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表达对电影中人物和事件的观点。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七月的天山》电影的观后感,或者根据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创作。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七月的天山》,并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电影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

  1、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学生自学:

  ⑴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⑵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⑶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4、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

  “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5、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6、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7、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8、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教法与学法:

自能读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读法与写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设计意图:从课题解析入手,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抓过渡,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设计意图:每个景点抓住具体生动的语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四、积淀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4x七月的天山

  雪峰像白缎

  初进天山水雪水像银链白莲

  小溪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往里走树像巨伞幽静

  像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花五彩缤纷像霞光

  像彩虹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六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