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彩3篇】

时间:2014-09-01 08:38: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五年级上《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黄鹤楼送别》课文导入和阅读理解训练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果。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对《黄鹤楼送别》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黄鹤楼送别》的课本、课件和音频。

2. 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放映《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并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训练(25分钟)

① 学生阅读课文《黄鹤楼送别》。

② 学生回答课文理解题:

a. 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去黄鹤楼?

b. 诗人为什么要送别好友?

c. 诗人对友人的送别有何感受?

d. 诗人写下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3. 拓展训练(10分钟)

教师出示《黄鹤楼送别》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听音频,然后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小结(5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策略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积极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练习册第2页的相关习题,并按要求完成作业。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趣的故事,并尝试使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策略训练的内容丰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导读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导读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兴趣。

3. 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对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黄鹤楼送别》的课本、课件和音频。

2. 黄鹤楼的相关图片和介绍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黄鹤楼的了解。然后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 导读(15分钟)

教师出示黄鹤楼的相关介绍材料,让学生阅读介绍并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a. 黄鹤楼位于哪个城市?

b. 黄鹤楼是哪个朝代的建筑?

c. 黄鹤楼的建筑风格是什么?

d. 黄鹤楼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黄鹤楼送别》,并回答相关问题:

a. 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去黄鹤楼?

b. 诗人为什么要送别好友?

c. 诗人对友人的送别有何感受?

d. 诗人写下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4. 小结(5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化遗产,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黄鹤楼介绍,并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习题。同时,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导读

五年级上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读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兴趣。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整堂课氛围积极,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扣文眼,轻轻走进惜别之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课文讲谁送别谁?

  生:李白送别孟浩然。(板书:李白孟浩然)

  师:(深情地)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别,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

  师: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师边说边板书:依依惜别)

  师:谁知道“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

  生:感情很深,不忍心分别。

  生:依依不舍。

  生:难舍难分。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语,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谊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读这两句话,注意红色的字,想想他们“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既然是“藏”,他们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儿读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的?

  生:从“有意”读出了他们故意不提离别的事。

  生:从“不去触动”读出了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读出了他们故意做别的事。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此欣赏风景,而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谁来读读这一份情谊?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是在平时,他们会在黄鹤楼上做些什么呢?(生回答)

  师:饮酒、吟诗、赏景,是多么得潇洒,是何等得惬意!然而今天就要分别了,这真是:“眼前美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藏”啊!谁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这份不舍,读出这份离情?(再指名读,读得动情)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情厚谊

  师:离别的时刻终会到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课件出示李白的话,指名读)

  师: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

  生:我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敬仰?

  生:从六个“您”读出了李白很尊敬孟浩然。

  师:是的。一连用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

  生:从“孟夫子”这个词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我从“敬仰”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

  生:我从“请”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我从“兄长、老师”知道了李白敬仰孟浩然。

  师:谁来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对“兄长、老师”这份尊敬。(读得真切)

  生读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读得动容)

  师:谁还想读?

  生:你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情意。(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

  师:难道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生:不是。

  师:那这杯中还盛着什么呢?

  生:还有深深的情。

  生:还有他们深厚的友谊。

  生: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

  生:还有李白深情的留恋。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一切的一切,尽在这酒中。请同学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读李白的话。(齐读)

  师: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李白,面对着你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生齐读)

  师:此时,孟浩然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出示齐读)请同学们自由读王勃说的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安慰李白。

  师:谁能用如兄长,似老师的口吻来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舒缓恳切)

  师:除了读出安慰,还读出什么?

  生:他们的友谊很深,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

  生: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师:好一个“天长地久”!谁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指生读)

  师:接下来,同座位间进行分角色朗读,去感受到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学生练习,指名表演。)

  师:现在女同学是李白,男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这浓浓的离情别谊吧!

  三、巧补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在这样的良辰美景朋友却要无奈分别,李白非常舍不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从哪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伫立(长时间的站立)、凝视(注意力集中地看)

  师:同学们,伫立是什么意思?

  生:长时间地站立。

  师:“伫立”前面还有个词。

  生:依然。

  师:从“依然”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李白站立的时间很久。

  师:李白伫立在江边做什么?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

  生:不是。

  师: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

  生:不是。

  生:是在目送孟浩然的船离去。

  师:“目送”还可以用书上的哪个词?

  生:凝视

  师:一直到什么时候?

  生: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

  师追问:他还依然——

  生齐接: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此时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李白想说的话写下来,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岸边杨柳依依,李白望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心里默

默地说——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生:孟兄,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生:我们虽然暂时分离了,但我们的情谊留了下来,相信你我以后还会相见,我会想念你的!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让我们一起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景

  师:是啊,烟花含情,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全诗,齐读)

  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的理解它的意思,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师:“之广陵”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到,往,去的意思。

  师:“故人”指谁?

  生:指孟浩然。

  师:也就是李白的——?

  生:朋友、知己。

  师:“孤帆”是指?

  生:一只帆船。

  师: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应当是白帆点点,千帆竞过,为什么在诗人眼里,却是孤帆一只?

  师: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最后两句话。

  师:在这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前往扬州,他多想一同前往,面对滔滔江水,再次深情地吟诵道——(生深情齐读)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

  生接:李白、孟浩然

  师: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

  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整首诗)

  五、小结布置作业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课后请同学们收集送别诗,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五年级上《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