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阅读与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地朗读课文《我爱这土地》。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并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和朗读。
2. 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3. 图片、视频等相关素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国歌和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景图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
a. 学生自读课文《我爱这土地》,并标注重点。
b. 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c. 分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例如:“课文中的‘绿草如茵’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等等。
3. 讨论与分享(15分钟)
a.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b. 学生回答学习困惑的问题,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深化理解(15分钟)
a. 展示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我爱这土地”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自己又是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a.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祖国的热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b. 学生展示自己表达对祖国热爱的方式,例如: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等。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文章,并准备下节课展示。
篇二
第二篇内容:表达与创作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地朗读课文《我爱这土地》。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理解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和朗读。
2. 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的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复印件。
2. 学生创作用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国歌、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景图片和祖国的伟大成就视频,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
a. 学生自读课文《我爱这土地》,并标注重点。
b. 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c. 分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例如:“课文中的‘绿草如茵’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等等。
3. 创作与表达(40分钟)
a. 学生根据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一幅画或写一首诗歌表达出来。
b.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灵感和思考过程。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创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b. 通过观赏一些优秀的表达祖国热爱的作品,激发学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5.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创作,并准备下节课展示。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通过阅读与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同时,通过创作与表达,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说明:
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现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约占整个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业考试不考,教师对诗歌教学有轻视的情绪。而实际上,诗歌在人的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选《我爱这土地》进行这次教学。
教学法上,以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精彩赏析为主,尽可能地避免无目的的泛泛讨论,避免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收获很少。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1、个人朗读和专家朗读相结合;专家朗读安排了复调的形式,以突现朗读的个性化,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情动而辞发”。
2、教学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方法和能力先结合(具体什么方法:联系背景去读)具体诗歌朗读过程中从语言到思想情感,从思想情感到语言形式。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文本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互动时应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语文老师要担当这一文化使命,让心灵诗意的栖居,成为思想的芦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和教师的赏析中,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师掌握,实际可以不用意象这个术语,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意象(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激发情感
播放《小兵张嘎》片段
师:看着这一场景,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愤怒……
师:今天我们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11月17日,与《小兵张嘎》的背景相一致,当时,日军侵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任意地杀戮我们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诗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通过朗读,同学们,你认为诗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生:爱国、勇敢、抗争……)
师:这是一只爱国、勇敢、敢于抗争的鸟,这只鸟实际上就是谁的写照?
生:诗人。
师:是的,诗人正是通过借助“鸟”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情感的!这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鸟对土地的热爱,正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3、思考问题:
师:这首诗,除了鸟、土地这些具体形象之外,还有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那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联系1938年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读一读)
生:暴风雨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并进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胜利的曙光,对新生活的向往……
4、师:看呀,为了我们祖国的黎明的,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那么,诗人笔下那只尽全力歌唱的鸟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
5、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朗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地整齐,但诗歌,光光读得整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情地去朗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家任志宏老师精彩的朗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6、欣赏任志宏老师的朗读。
师: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试着、学着去读一读,读出情感。
7、学生学读。
师:下面
8、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有了体验,朗读诗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体味它精彩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应该”什么意思?
师:“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把它改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看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也应该”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表明面对祖国遭受蹂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嘶哑”:
(1)鸟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
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一般形容鸟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清脆、悦耳、动听……
师: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改为“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好不好呢?诗人为什么用嘶哑这个词语形容鸟的喉咙呢?
生:(1)不停地歌唱,时间长,喉咙都嘶哑了。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内心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诗歌中,诗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诗人却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处?
生:使这些形象更加具体,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当时我们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对我们的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我们奋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诗人加上这些修饰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缠绵地深沉的爱。
4、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来,你会怎么写?感受诗人爱的深沉到什么程度?
师:是的,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出来,你会怎么写?
生:生死与共,至死都不分离;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面对祖国遭受欺凌,我们要奋起反抗,直到胜利。(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是啊,诗人与土地生死与共,为了无比温柔的黎明,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聆听一下陈铎老师的朗诵。同学们可以试着跟读。
5、陈铎老师的朗诵。
6、可以的话,可请学生朗诵。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师: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你再来创作,可以换哪些词?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用精彩的语言,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相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
五、结束:
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
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5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呢?
泥土。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纪念。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一位老华侨不无感慨的说:“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四:朗读课文
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这首诗里。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1、听朗读录音
2、朗读指导
——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来读?(深沉、悲愤、悲怆)
——语速呢?快一些好还是慢一些好?(尽量放慢语速,舒缓一些)
——同时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那些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注意抑扬顿挫。
3、教师领读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学生自由诵读,
5、甲乙个别读。(配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6、(全班齐读)(配乐)
五:诗歌赏析
1、题目是“我爱这土地”,那么作者在诗中借助什么表达的土地的“爱”?——借助“鸟儿歌唱”
2、诗人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比作翱翔天空的雄鹰或是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呢?鸟具有怎样的'特点?
——倦鸟归巢、鸟向往自由、鸟力量弱小
(1)诗人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弱小的鸟,它没有多大的力量,但它具备歌唱的天赋,所以它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了它挚爱的土地。
(2)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起反抗,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使读者不由联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这只鸟歌唱了些什么呢?——土地、河流和风、黎明
原来作者通过鸟儿对土地、河流和风、黎明的歌唱表达“爱”,这种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做意象。
4、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这土地仅仅指我们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吗?河流和风仅仅指自然事物吗?请结合这些词语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和时代背景,体会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土地祖国
意象河流和风→象征民族反抗
黎明美好未来
5、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6、体会第二节。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创作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月,当时的中华大地血迹斑斑,伤痕累累。那么,现如今,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试一试,相信你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结: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的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要学习诗人艾青那炽烈的爱国情感。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
最后,结合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诵一遍这首诗,同学们可以试着背诵。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五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1、提高理解能力
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进行思想教育
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
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
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土地
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风
黎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⑵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⑶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⑷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组合作讨论。
五、背诵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自由背诵课文。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六、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的短文。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