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一
主题:探究古代繁华城市的兴衰原因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繁华城市的特点和兴衰原因;
2. 学会分析和评估不同因素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繁华城市的兴衰原因;
2. 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电子白板或者投影仪;
2. 学生小组分工表格;
3. 相关古代城市兴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座古代繁华城市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座城市是哪里?它为什么能够繁华?为什么最后衰败了?
步骤二:学习(20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相关城市的资料,让他们阅读并记录城市的特点和兴衰原因。同时,每个小组要选择一个代表,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城市。
步骤三:讨论(15分钟)
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城市,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兴衰原因有哪些共同之处?哪些因素是决定性的?
步骤四: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整理出城市兴衰的共同原因。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现代城市兴衰的案例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规律。
步骤五:深化思考(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在现代社会,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步骤六:拓展应用(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现代城市,研究其规划和管理情况,并撰写一份报告。报告中要包括城市的特点、规划和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议。
步骤七:总结反思(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关注和参与城市建设。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二
主题:用文学作品展现古代繁华城市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学作品中描绘古代繁华城市的手法和效果;
2.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展现城市魅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1. 文学作品中描绘古代繁华城市的手法;
2. 分析文学作品中展现城市魅力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电子白板或者投影仪;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准备的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座古代繁华城市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古代繁华城市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哪些文学作品描绘了古代繁华城市?
步骤二:学习(2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准备的文学作品,并讨论其中描绘古代繁华城市的手法和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城市的魅力的?有哪些细节和形象让你印象深刻?
步骤三:分析(15分钟)
教师选择一段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展现城市魅力的方法。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步骤四:创作(20分钟)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古代繁华城市,创作一段文字描绘该城市的魅力。可以结合学习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手法和方法进行创作。
步骤五:分享展示(1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感受到了哪些城市的魅力?作者通过哪些手法和细节表达了这种魅力?
步骤六:总结反思(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中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掘和表达城市的魅力。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三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介绍画作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抓住画作的特征,品味准确精彩语言。
3.探究画面背后的深刻意蕴,培养忧患意识。
【重点和难点】
1.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和品味语言特点。
2.探究“梦回繁华”的意蕴。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学生通过默读、品读、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李玉刚《清明上河图》,欣赏动画版《清明上河图》,营造情景。
导入语:同学们,刚刚听的歌,是李玉刚唱的《清明上河图》,刚刚赏的画是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梦回繁华》。谁写的呢?是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
(这种导入,试图通过营造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生字难字
汴梁( )田畴( ) 沉檀( )遒劲()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冗长( )
舳舻(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
2.一句话介绍清明上河图
3.请概括各层内容
(通过这三项,检查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下步重难点探究做好铺垫。)
三、重点段落(三,四段)听读欣赏并思考:
引导总结说明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速读课文、圈划关键句等)
四、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学生轮流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发现的说明方法,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教师引导订正错误
2.重难点突破,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示例。
(1)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3)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对于这一试题中常见题目类型,教师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述)
五、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并点评赏析。
2.教师分类总结并引导鉴赏品味:
(1)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3)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四字词语的运用,概括力强,生动典雅,富有韵味。
(4)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景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
心情。注意涵义丰富的词语和句子,深入探究其深刻含义。
(此环节设计旨在通过多诵读体会语言的美及表现力。透过语言文字了解张择端以画《清明上河图》反映社会问题,曲谏宋徽宗的用意。总结宋徽宗陶醉于表面的繁华,对处处存在的尖锐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终致亡国的教训,提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六.探究难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题目“梦回繁华”有何深意?
引导:可围绕题目提问题:什么繁华?谁的梦?为什么是“梦回”?
预设答案:
1.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
2.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能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3.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这个答案比较开放,旨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能想到便好,不做太多局限)
七.课堂小结:
一幅技艺高超的画卷,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踪影,但也只是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当年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让圆明园里凝聚着先人智慧的无数艺术珍品毁于一旦。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历史浩劫后,还有多少有形的无形的宝贵文化遗产可以留传?
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八.课外拓展阅读:
(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清明上河图赞》(杨新作)一文,与本课比较阅读。
(二)《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请读《清明上河图揭露的真相》一文,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
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