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标题:《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学习与乞巧节相关的传统手工艺。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乞巧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学会制作乞巧节的手工艺品。
教学准备:
1. 《乞巧》课文及相关资料。
2. 乞巧节的手工材料:纸、剪刀、彩纸、颜料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乞巧节吗?它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介绍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朗读课文《乞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2)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分组朗读课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讨论乞巧节的习俗:
1) 分组讨论乞巧节的习俗,了解乞巧节的庆祝方式。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 制作乞巧节手工艺品:
1) 教师示范制作乞巧节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手链等。
2) 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操作,注意动作与步骤。
3) 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制作自己的乞巧节手工艺品。
5. 展示与分享: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乞巧节手工艺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和评价: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乞巧节知识和手工艺制作经验。
2) 学生互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表现。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向家人讲述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并制作一个乞巧节手工艺品。
8. 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乞巧》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标题:《乞巧》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一:乞巧节的来历
目标:了解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
活动过程:
1. 教师给学生讲述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分组小组讨论乞巧节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3.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5. 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乞巧节的庆祝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编排节目等。
活动二:制作乞巧节手工艺品
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1. 教师示范制作乞巧节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手链等。
2. 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操作,注意动作与步骤。
3. 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制作自己的乞巧节手工艺品。
4.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活动三:乞巧节的庆祝活动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过程:
1. 学生分组编排乞巧节的庆祝节目,如舞蹈、小品等。
2. 各小组进行排练并准备演出道具和服装。
3. 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编排的乞巧节节目。
4. 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
活动四:乞巧节的传统美食
目标:了解乞巧节的传统美食。
活动过程:
1. 教师给学生介绍乞巧节的传统美食,如乞巧饼、花糕等。
2. 学生分组制作乞巧节的传统美食,并准备展示。
3.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传统美食,分享制作过程和味道。
活动五:乞巧节的游戏
目标:增加学生对乞巧节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活动过程:
1. 教师设计乞巧节的游戏,如猜灯谜、折纸比赛等。
2. 学生分组参与游戏,体验乞巧节的乐趣。
3.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游戏的过程和体会,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些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通过制作手工艺品、编排节目、制作美食和参与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乞巧节的欢乐和文化内涵。
《乞巧》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乞巧》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cnfla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乞巧》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拉开节日的话匣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的字音变调。生齐读。师简介诗人。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板书疑问: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整体感知)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课件出示:宵——霄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
2、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3、入情入境说神话故事: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喜鹊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从天上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诗词剪辑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问:你最喜欢哪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三〉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乞巧节的由来
(1)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
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色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大屏幕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老师、同学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
(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三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在你的《古诗接龙篇》中,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
(3)师背《元日》,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知道了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说说写的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
五、用心写字
1、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教师示范书写四个字。
2、学生写字。
六、七夕作业点心
1、诵读经典:读读、背背、抄抄古诗,注意“乞、巧、渡、霄”的书写。
2、积累经典: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3、宣扬文化: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