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一
标题:数的认识和加法运算复习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复习数的认识,包括数的读法和书写;
2. 复习加法运算,培养学生对数的理解和运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具:数字卡片、小黑板、计数棒、计算器;
3. 复习材料:数的认识和加法计算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
2. 让学生在小黑板上书写数字1-10,并读出数字。
二、复习数的认识(10分钟)
1. 让学生用计数棒按照教师的指示,摆出相应的数量;
2. 分组进行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字,学生迅速用计数棒摆出相应的数量;
3. 让学生用计数棒摆出自己的年龄。
三、复习加法运算(30分钟)
1. 教师出示加法计算题目,让学生用计数棒模拟加法运算,然后用小黑板写出计算过程和答案;
2.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然后写出计算过程和答案;
3. 教师出示加法计算题目,让学生口算并写出答案。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数的认识和加法运算题目;
2. 教师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小结(5分钟)
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数的认识和加法运算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二
标题:减法运算和数的排序复习
教学目标:
1. 复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减法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2. 复习数的排序,让学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具:数字卡片、小黑板、计算器;
3. 复习材料:减法计算题目、数的排序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向学生提问关于数的认识和加法运算的问题;
2. 让学生用小黑板写出数字1-10,并读出数字。
二、复习减法运算(30分钟)
1. 教师出示减法计算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然后写出计算过程和答案;
2. 教师出示减法计算题目,让学生口算并写出答案;
3. 让学生在小黑板上写出减法计算的步骤和答案。
三、复习数的排序(2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
2. 让学生在小黑板上写出一组数字的从小到大的排序结果;
3. 让学生在小黑板上写出一组数字的从大到小的排序结果。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减法运算和数的排序题目;
2. 教师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小结(5分钟)
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减法运算和数的排序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练习。复习数一数,让学生巩固数数。
2、通过比一比,能够比大小、高低、轻重等。
3、复习认识位置,知道前后左右。
4、认识立体图形,把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5、会看统计图,能够简单分析统计图。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四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会区分上下、左右、前后。
教学对策:
通过分类练习,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画一画。
老师读题目,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二、分一分,圈一圈。
指点:看图,图上可以怎么分?
分成可以吃的水果,和不可以吃的东西两类。
请你把它分一分。
教师巡视
交流答案。
三、找规律。
1、接着涂颜色。
看第一串珠珠,你发现了什么?
2个黑色一个白色,2个黑色,一个白色。
对了,这里是2个黑色,一个白色以3个为一组规律。
2、请你按照这个规律自己接着往下画。
3、学生完成找规律。
4、、交流答案。
修改:增加练习
按规律继续画下去(每条横线上画一个图形)
(1)△○△△○△△△○
(2)△○△△○○△△△○○○
四、分一分、树一数、填一填。
自己独立完成后,交流。
五、认一认,连一连。
1、学生指出上下前后左右。
2、认一认这几个表示方位的字。
做左右的游戏。
3、看图:草莓的上下左右分别是什么?
4、同桌互相说一说。
5、交流:
草莓的上面是梨、下面是樱桃、左面是萝卜、右面是梨。
6、学生自己连一连。
7、独立完成第2小题。
8、交流。
六、下面的动物各有多少只?请你数一数,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七、认一认、数一数、填一填。
从上往下数,第( )个是球。让学生数一数。
从右往左数,第( )个是球。请学生举出右手,然后自己数。
上面一共有( )个图形。
完成表格: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 )个( )个( )个( )个
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修改:老师提醒:
长方体不管是竖者着放、还是横这放,还是斜着放,你都要认出它。
圆柱体不管是胖的还是瘦的,高的还是矮的,你也都要认出它。
自己独立完成表格。
交流。
八、比一比,分一分,数一数。
学生自己完成。
交流。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作业:
完成以上各题。
板书设计:
分类复习
前后、上下、左右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四
复习内容:20以内的数
复习日期: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 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二、复习
1、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自己整理,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说说自己的整理过程
3、请你观察你的整理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
横着看:
竖着看:
斜着看:
4、你在做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说计算方法。用凑十法
三、课堂练习:
1、请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2、学生计算
四、独立作业:
与家长做口算卡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