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通用3篇)

时间:2017-03-09 07:11: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2.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和投影仪。

2.诗歌原文和翻译。

3.学生课前阅读诗歌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王昌龄》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讲解背景和写作动机(10分钟):

通过展示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解释王昌龄左迁的原因以及他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怒。

3.分析情感和主题(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和翻译,然后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汇报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昌龄的情感和对时局的反思,以及他对自己早年荣华富贵的怀念和失落。

4.解析修辞和表达(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对仗、排比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和技巧的作用,以及它们对诗歌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5.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15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讨论。如诗中的诗人形象和自我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等。

6.总结和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7.课堂延伸活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2.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和投影仪。

2.诗歌原文和翻译。

3.学生课前阅读诗歌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王昌龄》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讲解背景和写作动机(10分钟):

通过展示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解释王昌龄左迁的原因以及他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怒。

3.分析情感和主题(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和翻译,然后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汇报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昌龄的情感和对时局的反思,以及他对自己早年荣华富贵的怀念和失落。

4.解析修辞和表达(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对仗、排比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和技巧的作用,以及它们对诗歌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5.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15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讨论。如诗中的诗人形象和自我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等。

6.总结和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7.课堂延伸活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篇三

人教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预习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活动3【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活动4【活动】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活动5【活动】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⑵客:指韦八。 ⑶咸阳:指长安。

  ⑷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⑸望望:瞻望,盼望。

  活动6【活动】赏读李白

  其诗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送别诗、友情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活动7【活动】秀我风采

  师生共读《将进酒》

  活动8【活动】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活动9【作业】课下作业

  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