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力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
引言: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以及力的作用。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探索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课题。
教师准备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让学生将小木块放在桌面上,观察小木块的运动情况,并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木块的运动。
2. 实验探究: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小木块和一张纸片。
b. 将小木块放在桌面上,然后轻轻地用纸片将小木块推动一下,观察小木块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c. 学生讨论观察结果,思考为什么小木块会停下来。引导学生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理论总结:
a.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b.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解释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原理。
4. 拓展应用:
a. 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安全带?
b.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力对人体运动的影响。
5. 小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初步的认识,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运动中的平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引言: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方法,理解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乘客会向前倾斜。
2. 实例分析:
a.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解释为什么乘客会向前倾斜。
b. 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问题,解释乘客向前倾斜的原因。
3. 练习应用:
a.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b.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然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决思路。
c.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 拓展延伸:
a.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感觉失重。
b.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宇宙中的应用。
5. 小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方法,理解了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同时,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篇三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有关牛顿的物理教案篇二: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
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法建议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教学设计示例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
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二、讲授新课:1.规律总结过程方法1.教师引导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介绍器材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实验纪录: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1毛巾最大最短2棉布较大较长3玻璃较小长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实验分析: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即作匀速运动。[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迪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有关牛顿的物理教案篇三: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