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一
小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教案将围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能够熟练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应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进位和借位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2. 如何应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以及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Step 2 学习小数的加法
1. 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小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小数的加法,并互相交流讨论。
3. 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3 学习小数的减法
1. 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小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小数的减法,并互相交流讨论。
3. 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4 实际问题的应用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和评价。
Step 5 总结与反思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总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思路,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六、课后作业
布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乐趣,并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能够熟练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应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进位和借位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2. 如何应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以及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Step 2 学习小数的加法
1. 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小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小数的加法,并互相交流讨论。
3. 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3 学习小数的减法
1. 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小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小数的减法,并互相交流讨论。
3. 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4 实际问题的应用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和评价。
Step 5 总结与反思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总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思路,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六、课后作业
布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小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一般的小数混合加减运算
带括号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小数加减简便计算
加减混合计算的推广能应用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竖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
学策略
1、对于小数加减法,因为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就已经通过元、角、分的加减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且在第四单元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和
计数单位。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应是让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及法则。本单元意图让学生学会把知识的特殊性向一般性转化,遵循小学生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学习特点,把小数加减法剥离具体情境抽象出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本学期第一单元学生就已经学了整数混合运算,本单元让学生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学生已经在本册书第三单元学了整数运算定律,本单元主要是将整数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应用。通过推广,帮助学生拓展定律的使用范围拓宽自己的知识框架,产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联系特性。
3、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数位不容易对齐。特别要注意数位不一一对应的加减法,小数部分不够减的情况,不少学生则容易把这种不够减的减法计算做成加法,特别是整数减小数的情况。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教学时间
新课和练习6课时、单元测验2课时,合计8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7页例1、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通过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出示自学提示。
仔细看数学书95、96、97页例1、例2。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
三、教学建议
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这些活动中,哪些是在近期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是我们选择素材的.一条基本思路。因此,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特别是雅典奥运会中的一些运动项目为素材,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如家庭用水、用电、用煤气的数量与价钱;农家各项农产品的产量、收入;购买有关生活、学习用品的价钱等等,都可作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
3、例4时,不必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如,例1显示的是父子二人观看女子双人跳水比赛的情境,当记分牌逐一显示中国和加拿大运动员第一轮及第二轮动作完成后的得分情况时,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第一轮动作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轮呢?”又如,教学例4时,当学生看到表格呈现4位学生“50米跑的成绩”时,引导他们发问:“看到这张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若干信息发问,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养成面对周围世界的诸多现象不断发问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