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3-09-06 06:18: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儿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儿歌的歌词和曲调。

2. 学习儿歌的节奏和动作配合。

3. 学习儿歌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教学准备:

1. 《一去二三里》这首儿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教室内的音乐播放设备。

3. 学生的音乐乐器(如小鼓、铃鼓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去二三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先欣赏一遍。

2. 引导学生一起跟着音乐节奏拍手,感受儿歌的节奏和动感。

3. 学习儿歌的歌词和曲调:老师分段教唱儿歌的歌词和曲调,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

4. 学习儿歌的节奏和动作配合:老师示范并指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如拍手、转圈、踏步等。

5. 学习儿歌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儿歌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变化。

6. 分组合作演唱: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演唱儿歌的不同段落,展示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7. 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表达对儿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尝试用乐器伴奏儿歌的演唱,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2.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儿歌歌词,发挥创造力。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可以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分享对儿歌的理解和感受。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掌握《一去二三里》这首儿歌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儿歌的歌词和曲调。

2. 学习儿歌的节奏和动作配合。

3. 学习儿歌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教学准备:

1. 《一去二三里》这首儿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教室内的音乐播放设备。

3. 学生的音乐乐器(如小鼓、铃鼓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去二三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先欣赏一遍。

2. 分段教唱儿歌的歌词和曲调,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

3. 学习儿歌的节奏和动作配合:老师示范并指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如拍手、转圈、踏步等。

4. 学习儿歌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儿歌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变化。

5. 分组合作创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创作自己的儿歌歌词和动作,展示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6. 小组表演和分享: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创作的儿歌,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心得。

7. 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尝试用乐器伴奏儿歌的演唱,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2.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儿歌歌词,发挥创造力。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可以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分享对儿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估,包括歌词的创意和动作的协调性。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三

  分析学生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学生终于学完拼音,开始接触汉字了。第一篇识字是古诗《一去二三里》,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课文,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一幅幽静美丽的山村田野画面,这首诗巧妙地把一到十10个数字隐藏其中。

  在教学古诗时,我运用课文的插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横)“一”。板书示范(横)“—”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板书,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能力】

  1、认识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4、背诵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喜欢汉字,主动学习汉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教学难点】

  辨认“八、入”“九、十”;指导写“一”。

  【教具准备】

  拼音卡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创设情境(出示课件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听录音朗读,板书课题,解释“里”。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拼一拼。

  3、学生读一读,画一画。

  边读边画出生字。把画了记号的多读几遍。读给同座听。

  4、(出示生字)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读音。开火车、齐读,指名读。

  5、出示生字卡片检查。

  三、理解词句

  1、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2、指导学生根据图说说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课文

  1、指导读好全诗:

  让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很美。

  2、学生反复练读:

  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

  五、游戏激趣,巩固提高

  做图二的找朋友游戏,重点读准“四、十、三”,辨认“八、九”。

  六、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

  2、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

  ( )块田 ( )条鱼 ( )朵花

  3、 读课文指名读、全班齐背、同位互背、指名背。

  二、指导书写

  1、认识田字格。

  2、游戏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他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指导书写。

  4、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学生写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巩固练习

  1、交流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

  2、选卡片填空,读绕口令。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带着想象的画面初步有感情地朗读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

  诵读、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师:从开学到现在,同学们在拼音乐园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在“认一认”里面,我们也学习了一些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去汉字王国里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就让我们坐着小火车,开去汉字王国吧!(播放火车背景音乐)

  二、导入新课

  1、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汉字王国的第一站——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出示插图课件)看着这幅山村图,谁能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师:通过大家刚才的描述,老师觉得小山村真美啊!诗人邵雍来到这里,也感受到了小山村的美,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师:请同学们小手准备,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写)

  3、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个小山村的宁静和美丽(播放视频)

  4、师:多美的景色,多美的小诗啊,老师忍不住想美美地读上一遍呢!同学们,请先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觉得老师读的美不美啊?相信你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和老师一样,去美美的读一读了吧。

  师: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58页,自己读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5、师:拼音和汉字已经手拉手排好了队,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读通顺吗?谁想来试试?

  (指名读,“一”变调,读的很通顺,如果把诗读出节奏感就更好了)

  (出示课件,师范读,生体会停顿)

  (生试读)

  (点名读)

  6、(齐读前两句)师:我们来到这个幽静的小山村,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二三里路,谁来说说“烟村”是什么意思?(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有不到位的教师作补充)师:要读出轻快的感觉,看到炊烟了,马上都有好吃的了!然后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次感悟品读。

  7、(齐读后两句)师: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山上,这里有许多古色古香的亭子,我们先在这些小亭子里歇一会,顺便还可以看看山里的风景呢!(出示图片“亭台”)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师:我听出来了,你站在亭台上欣赏远处美丽的风景心情十分舒畅!然后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次感悟品读。

  8、师: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着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小山村,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注意在前两个字读完后稍微停顿一下。(先请一位小诗人)(女生读)(男生读)

  1、师:诗人用这样一首小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了,小山村的宁静、美丽让我们舍不得离开。连本课要认识的10位生字宝宝,都躲在古诗里,不肯出来了。请同学们把田字格里的字在诗中用笔圈出来。

  (出示课件)你们圈对了吗?圈对了就借助拼音大声读2遍。

  2、师:读了这么多遍,有同学肯定都认识它们了。(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都可以当识字大王啦。

  3、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到那个宁静的小山村去看看,但是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让自己走进了那个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三、认识笔画和学写字。

  1、认识田字格。

  2、认识笔画横,出示“一”。学生先观察,教师范写,边写边说“起笔稍顿,行笔轻快,收笔果断”,学生写,展示,点评。

  3、认识笔画“竖弯”,观察“四”在田字格的位置,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写字顺序“先进人,后关门”,学生写,展示,点评。

  4、认识笔画“竖弯钩”,观察“七”的笔画顺序,教师范写,边写边说“长横左低右高,竖弯钩要圆转”,学生写,展示,点评。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